義士楊景和塤傳.明張弼 天順間[1],錦衣衛指揮門達怙寵驕橫[2],凡忤之者,輒嗾覘卒潛致其罪[3],逮捕拷掠,使無詰證,莫可反異。 由是權傾一時,言者結舌。 其同僚袁彬質直不屈[4],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獄。 內外咸冤之,莫或敢發也。 京城有楊塤者,戍伍之餘夫也[5]。 素不識彬,為之上疏曰:「正統十四年[6],駕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護聖躬,備嘗艱苦。 及駕還復辟[7],授職酬勞,公論稱快。 今者無人奏劾,卒然付獄,考掠備至,罪定而後附律[8],法司雖知其枉[9],豈敢辨明。 陷彬于死,雖止一夫,但傷公論,人不自安。 乞以彬等禦前審錄,庶得明白,死者無憾,生者亦安。 臣本一芥草茅,身無祿秩[10],見此不平,昧死上言。 」遂擊登聞鼓以進[11],仍送衛獄[12]。 達因是欲盡去異己者,乃緩塤死,使誣少保吏部尚書華蓋大學士李賢指使[13]。 塤佯諾之。 達遂以聞會三法司[14],鞫于午門前[15],塤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賢無預。 達計不行,而彬猶降黜,居第盡毀。 未幾,英宗升遐[16]。 言者劾達罪,舉塤事為證。 達謫死南丹[17],彬複舊職,代達總衛事。 成化初[18],修《英宗實錄》。 稱「義士楊塤」雲。 塤字景和,其先某處人。 父為漆工。 宣德間[19],嘗遣人至倭國傳泥金畫漆之法以歸[20],塤遂習之,而自出己見,以五色金鈿並施[21],不止如舊法純用金也,故物色各稱,天真爛然,倭人見之,亦齚指稱嘆[22],以為不可及。 蓋其天資敏悟,于書法詩格不甚習,而往往造妙,故其藝亦絶出古今也。 既不避權奸,為此義舉,人亦莫敢以一藝目之。 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隱于藝以自高。 華亭張弼論曰:義者,無所為而為,合天下之公論者是也。 使雖公論,行之以私,則其中已不義矣。 若塤者,于彬無恩,于達無隙,又非言官,以圖塞責也。 特以公論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於行義何如哉!然此公論,具人面目者皆能知之,而高冠長裾,號稱科第人物者,乃低佪淟涊[23],甘為之掃門捧溺,無所不至,而覸然自得[24],誇噪於人,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聞塤之風,亦可少愧矣!予來京師,國子祭酒鄉先生陳汝同曰[25]:「塤真義士也,吾欲為之作傳。 」先生沒而傳未作,弼故補之。 不特為塤計也,庶亦勵世之頑無恥者云。 說明:張弼1425—1487,字汝弼,自號東海,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 成化二年1466進士,授兵部主事,進員外部,遷南安知府。 治績頗著。 後謝病歸,南安士民為之立祠。 弼自幼聰穎,工草書,為世所重。 又善詩文,與李東陽、謝鐸善。 嘗自言「吾平生書不如詩,詩不如文」。 李東陽以為英雄欺人之語。 《加庫全書總目》謂其文「直抒胸臆,不事鍛鍊」。 著有《東海文集》、《鶴城稿》等。 註釋: [1]天順:明英宗復辟後的年號,相當於公元1457—1464年。 [2]錦衣衛:即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 明代設置,其原來的職掌為護衛皇宮和掌管皇帝出入的儀仗。 明太祖特令兼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和審問的權利。 其最高長官為指揮使,常由皇帝的親信充任。 門達:豐潤今屬河北人。 天順初,以「奪門」功,進錦衣衛指揮使。 遍佈鷹犬,入獄者日眾,文臣受害尤甚,憲宗立,言官交章論劾,充軍廣西。 怙hù倚仗。 [3]覘chān卒:密探。 覘,窺視。 [4]袁彬:字文質,江西新昌人。 正統末,以錦衣校尉扈英宗北征。 土木之變,從官奔散,彬獨隨侍。 及入沙漠,與帝同寢,英帝復辟,歷擢指揮使掌錦衣衛,官終前軍都督。 [5]戍伍:守邊部隊。 [6]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 正統為明英宗年號。 [7]復辟:指明英宗恢復皇位,重新稱帝。 闢,謂君主。 [8]附律:增附的律例。 [9]法司:掌司法刑獄的官署。 [10]祿秩:俸祿官品。 [11]登聞鼓:古代帝王為了聽取臣下諫議或冤情,在朝堂外懸鼓,許擊鼓上聞,謂之登聞鼓。 [12]衛獄:錦衣衛獄。 [13]李賢:字原德,鄧縣今屬河南人。 宣德進士。 正統初,扈從英宗北征。 英宗復辟,入直文淵閣,預機務。 未幾,進吏部尚書。 位居首輔,頗多匡輔。 憲宗即位,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 卒於官。 [14]三法司:指全國高級司法機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15]鞫jū:審訊。 [16]升遐:升天,因指帝王的死。 [17]南丹:今廣西僮族自治區南丹縣。 [18]成化:明憲宗年號。 成化元年為公元1465年。 [19]宣德:明宣宗年號,相當於公元1426—1435年。 [20]泥金:金屑。 [21]金鈿:金花釵。 [22] 齚zé指:咬着手指。 [23]低徊:徘徊。 淟涊tiǎn niǎn:污濁。 [24]覸jiàn然:偷偷地看著人的樣子。 [25]國子祭酒:主管學政、領所隷國子監等學。 鄉先生:同鄉先輩。 本文選自《明文在》卷八十四。 楊塤是一位天資敏悟、有創造性的平民藝術家。 但更主要的,他是一位見義勇為的義士。 當錦衣衛指揮門達怙寵驕橫,誣陷同僚袁彬,拷掠成獄,官吏們雖然都為袁彬叫屈,但沒有人敢於出面援救,這時只有素不相識的楊塤,敢於上疏喊冤。 同時,又用謀略揭穿了門達欲誣華蓋殿大學士李賢的陰謀。 這是一位有勇有謀,有才有藝,而又不願為官的可敬人物。 作者在表彰他的同時,也鞭撻了權貴及那些為權貴們「掃門捧溺」的「高冠長裾」的「科第人物」,可謂一箭雙鵰。 邑令戰死.明李詡 六月廿三日[1],邑父母錢公晚出擒倭[2],被殺,從公者二十餘人皆死。 第1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