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子晳[18],史稱其明目秀眉,真素通美,博通群書,善於談論,率到好狎,遨遊人間,大言箕踞,公卿皆下之。 時駕柴車,恣心所適,致醉而歸,時人號為通隱。 此即秣陵故事[19]。 今日良俊適在秣陵,熟知子晳千年之後,復有一雲孫似之耶?輒用韻寄懷,以貽同好[21]。 註釋: [1]旅寓留者:時作者任南京翰林院孔目。 永樂十九年1421,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南京因稱留都。 [2]軒冕:乘軒服冕,借指顯貴。 [3]牽曳:牽引,牽掣。 [4]吳中:今蘇州。 [5]縧籠:喻束縛。 縧:系鳥足之絲繩。 [6]病若夏畦:《孟子.滕文公下:》:「脅肩諂笑,病于夏畦。 ” 謂強為媚悅之顏,其累甚于夏日在菜地勞作。 畦,灌園,澆水。 [7]自貽伊戚:猶言自尋煩惱,自討苦吃。 貽:通「遺」,留下。 伊,是,此。 戚,通「慼」,憂苦。 [8]建康:即南京。 [9]與內庭埒:明遷都北京後,在南京仍設有一套與北京相似之官僚機構,官吏品秩亦同,但少實權,故下文稱事簡乏權。 內庭,宮禁之內,指朝延。 埒,相等。 [10]閒局:閒散無事之官署。 [11]筆札:指創作詩文。 [12]名理:魏晉人士尚清談,稱辨析名稱事理為名理。 何良俊精熟《世說新語》,嘗仿其體,作《皇明世說新語》。 [13]知其音調:良俊愛好戲曲,精通音律,為明代著名戲曲批評家。 [14]下榻:接待賓客。 《後漢書.徐穉傳》:「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穉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 」[15]牾:牴觸。 [16]勃窣:匍匐而行。 司馬相如《子虛賦》:「媻珊勃窣,上乎金堤。 」又,吳地方言,體短步澀曰勃窣。 [17]寄傲:寄託傲世之志。 [18]「吾家」句:何點子字晳,齊梁時人。 《梁史》本傳云:「容貌方雅,博通群書,善談論。 家本甲族,親姻多貴仕。 點雖不入城府,而遨遊人世,不簪不帶,或駕柴車,躡草 ,恣心所適,致醉而歸,士大夫多慕從之。 時人號為通穩。 」真素通美:謂資質通脫美好。 率到:真率,縱瓷。 狎:戲謔。 箕踞:傲慢不敬之態。 柴車:弊惡之車。 通隱:謂出處皆可隱遁,不拘泥於一端。 [19]秣陵:今南京,六朝故都。 [20]雲孫:猶遠孫。 孫之子,一世為曾孫,二孫為玄孫,三世為來孫,四世為昆孫,五世為仍孫,六世為雲孫。 [21]貽同好:贈送志同道合者。 其詩云:“不論澤國與神京,心遠從自地自清。 劉伶到處便埋骨,陶潛去留不吝情。 試言東海灘頭鶴,詎勝秦淮樹底鶯?招隱勞君頻悵望,移文元在秣陵城。 」 何良俊1506—1573,字元郎,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喜靖中,以歲項生入國學,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 棄去,適倭擾海上,留金陵數年,復移居蘇州,與文徴明等游。 年七十始歸故里。 良俊少而篤學,與弟良傅並有才名,時人比之二陸。 家藏圖書四萬卷,涉獵殆遍。 又通音律,自度樂曲。 有《何翰林集》。 何良俊性格通脫任誕,有晉代士夫之風。 文章簡淡有味,仿《世說新語》之詞。 移樹說.明李東陽 予城西舊塋久弗樹[1],比闢地東鄰[2],有檜百餘株,大者盈拱[3],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 有種樹者曰:「我能為公移之。 」予曰:「有是哉?」請試,許之。 予嘗往觀焉。 乃移其三之一。 規其根圍數尺[4],中留宿土,坎其四周[5],及底而止。 以繩繞其根,若碇然[6],其重雖千人莫能舉也。 則陊其坎之稜[7],絙樹腰而臥之[8],根之罅實以虛壤[9],復臥而北,樹為壤所塾,漸高以起,臥而南亦如之。 三臥三起,其高出於次。 棚木而床[10],橫載之,曳以兩牛[11],翼以十夫[12],其大者倍其數。 行數百武[13],植于墓後,為三重。 閲歲而視之,成者十九。 則又移其餘,左右翼以及于門[14]。 再閲歲而視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 於是條幹交接,行列分佈,鬱然改觀,與古墓無異焉。 夫規大而坎疏,故根不離;宿土厚,故元氣足;乘虛而起漸,故出而無所傷。 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奪于二十餘年之遠,蓋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爾[15]。 予因嘆夫世之培植人材,變化氣習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幾何不為君子歸也哉?族子嘉敬舉鄉貢而來[16]。 予愛其質近於義,留居京師,與之考業論道,示之向方[17],俾從賢士大夫游,有所觀法而磨礪[18],知新而聚博[19]。 越三年,老業併進,再詘有司[20],將歸省其親。 予冀其復來,以成其學,且見之用也。 作《移樹說》以貽之。 註釋: [1]予城:指作者故里湖南茶陵。 舊塋:猶祖墳。 [2]比:近來。 [3]盈拱:合抱。 [4]規:環繞樹根劃定所掘坎穴之面積。 [5]坎:掘土成坎,用作動詞。 [6]碇dìnɡ:停船時用以沉落水中之石塊,類今之錨。 [7]陊duò:毀壞。 稜:指土坎之類某一邊。 [8]絙ɡěnɡ:大繩。 這裡作動詞,指以詞綑縛。 [9]填。 虛壤:所挖之浮土。 [10]棚木:架木。 [11]曳:牽引。 [12]翼:協助。 [13]百武:百步。 [14]門:指墓門。 [15]爾:通「耳」。 [16]鄉貢:即鄉試,錄取者為舉人。 [17]方:正道。 [18]觀法:觀摩,效法。 [19]聚博:積學博識。 [20]詘chù:通「黜」,擯退不取。 有司:指考官。 譯文: 我家的城西舊墳無高木已久。 近來拓地于東鄰,有檜柏百餘株,大的合圍,高約二三丈。 我為它們長在不相稱的地方而可惜。 有一個種樹人對我說:「我能夠替大人移植。 」我說:「你真能夠做得到麼?」他請求試試看,我答應了他。 第1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