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箐qìng:山間的大竹林。 [5]茅山:即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東南。 天姥mǔ:即天姥山,在浙江省嵊縣與新昌縣之間。 [6]渭川千畝:漢人曾說「有渭川千畝竹,其人與千戶侯等」。 後人因謂竹之繁茂為「渭川千畝」。 渭川,即渭河。 陶望齡1562—1609,字周望,號石簣,萬曆中會試第一,授編修。 後起國子祭酒,因病老,固辭不受。 有《解莊集》。 葉君節《秋懷詩》跋.明曹學佺 予觀《詩說》曰:「春,至艷也,女感之而悲;秋,至爽也,士感之而悲。 」然非爽艷不能以相悅,豈二序涼燠[1],時顧顓自為政耶[2]?秋之色素,衷相喻者誰也?秋之韻長,與相屬者誰也?則非丈夫士不能,而非婦人女子所能辨也。 予復有說焉,詠美人者,必以花草;詠花草者,又必以美人。 山水之佳者,固入畫圖;圖畫之佳者,又肖乎山水。 是故《國風》好色而不淫[3],相如言工于形似[4]。 此皆詩家之正脈,韻士之極致也。 予甥葉君節,少年爽朗,剛腸素臆之士,乃其為《秋懷詩》,則若寤美人,而馳情於佳冶者,雖曰「凜哉,秋之為氣」[5],殊輕柔宛轉[6],不勝可憐春也,此固文人所藉以遣其筆端,而潄芳含潤者。 若必舉其人以實之,指其事而證之,則亦不但痴人前說夢矣[7]。 註釋: [1]燠yù:暖,熱。 [2]顓zhuān:通「專」。 [3]《國風》好色而不淫:語見《史記.屈原列傳》。 [4]相如:司馬相如,漢代辭賦家。 [5]「凜哉」句:語出宋玉《九辨》。 [6]殊 :極。 [7]痴人前說夢:指憑想象說荒唐話。 本文選自《晚明小品選注》卷三,古代詩家有悲秋之感、美人花草之喻等筆法,因而說詩者也形成了知人論世、深求寄託的傳統。 作者指出:葉君節的詩,名為《秋懷》,卻格調輕柔婉轉,不過是借詩家筆法潤色辭藻,不能一一指實,這可以說是深知其人的看法。 今人讀古人詩,不是也該避免「必舉其人以實之,指其事而證之」的思路嗎? 葉子肅詩序.明徐渭 人有學為鳥言者,其音則鳥也,而性則人也;鳥有學為人言者,其音則人也,而性則鳥也。 此可以定人與鳥之衡哉[1]?今之為詩者,何以異於是?不出於己之所自得,而徒竊於人之所嘗言,曰某篇是某體,某篇則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則否。 此雖極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鳥之為人言矣。 若吾友子肅之詩則不然[2]。 其情坦以直[3],故語無晦;其情散以博,故語無拘;其情多喜而少憂,故語雖苦而能遣;其情好高而恥下,故語雖儉而實豐。 蓋所謂出於己之所自得,而不竊於人之所嘗言者也。 就其所自得,以論其所自鳴,規其微疵,而約于至純,此則渭之所獻於子肅者也。 若曰某篇不似某體,某句不似某人,是烏知子肅者哉! 註釋: [1]衡:秤。 [2]子肅:葉子肅,作者友人,曾為戚繼光幕僚,死於京都。 《徐渭集》中有幾送別詩和悼念詩。 [3]以:而。 譯文: 人有學作鳥的語言的,他的聲音象鳥,而本性還是人;鳥有學作人的言語的,它的聲音象人,而本性仍然是鳥。 這就可以劃定人與鳥之間的不同特徵了。 現在那些作詩的,又有什麼和這不一樣呢?他們不是出於自己所體會感受到的,而只是從別人那裡剽竊已經說過了的東西,並且標榜說這一首詩是什麼體,那一首則不是;這一句象誰的,那一句則不象。 這樣的作品即使摹仿得極其工細、極其近似,還是免不了象鳥在學人說話一樣。 至於我友人葉子肅的詩,就不是如此。 他的作品情感坦蕩而直率,所以語言不隱晦;他的作品情感自由而開闊,所以語言不受拘束;他的作品情感喜悅多而憂愁少,所以即使用語苦澀也能排遣;他的作品情感追求高尚而以卑下為恥,所以語言即使很簡略而含義卻很豐富。 這就是所謂出於自己所體會感受到的,而不是從別人那裡剽竊已經說過了的東西啊。 就他自己所體會感受到的,來評論他自己所發表的,提醒他改正細小的缺點,從而不斷精煉到極其純淨的境界,這就是徐渭所要奉獻給葉子肅的話啊。 假如說他某一篇不象某體,某一句不象某人,這怎麼算得上是理解葉子肅呢? 本文選自《徐渭集.徐文長三集》卷十九。 這是作者為其友人葉子肅詩所寫的序。 序中對當時擬古派的詩作作了尖鋭的諷刺與挖苦,說他們「不免于鳥之為人言」,也就是鸚鵡學舌而已。 同時,稱讚葉子肅的詩「出於己之所自得,而不竊於人之所嘗言者也」。 這也就是徐渭的創作主張。 夜度兩關記.明程敏政 予告謁南歸[1],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2],抵大柳樹驛時[3],日過午矣,不欲但已,問驛吏,吏紿言雖晚尚可及滁州也[4]。 上馬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5],頗險惡多虎。 心識之[6]。 抵關,已昏黑,退無所止,即遣人驅山下郵卒[7],挾銅鉦束燎以行[8]。 山口兩峰夾峙,高數百尋[9],仰視不極[10]。 石棧嶇崟[11],悉下馬,累肩而上[12],仍相約,有警,即前呼噪為應。 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 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銅鉦哄發,山谷響動。 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 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予默計此關,乃趙點檢破南唐擒其二將處[13]。 茲游雖險,而奇當為平生絶冠。 夜二鼓[14],抵滁陽[15]。 十七日午全椒[16],趨和州[17]。 自幸脫險即夷[18],無復置慮。 行四十里,渡後河[19],見面山隱隱。 問從者,云:「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第1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