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云:貓有三品,闢、疾、食[23]。 厥聲怒赫,鼠聞之戰粟[24],眼光夜炯炯直射,鼠見之,伏不能動,即威,鼠竭穴去,不待捕,故曰闢;遇鼠縮身迅奮如獵鷹,百中無脫遺者,故曰疾;盜盒啟藏[24],饞口飽腹,終夜貪臥,呼呼唸誦,如困僧敗禪,與鼠相忘,故曰食,此品之最下得,其獅貓之謂乎? 浚川子曰[26]:吾觀于獅貓,而知國有獅臣焉。 容悅謅媚,色相之可愛也;貪賄嗜勢,竊食之饞也;沓沓怠緩[27],捕擊無能也;嫉賢妒才,群噬非類也。 有一于此,足以蠹國。 人主知愛而不知惡,知惡而不知屏[28],則賢路關格[29],奸宄蟠據,朝無君子,而國事日非矣。 此林甫、盧杞之所以亂唐也[30]。 其視貓之為害,巨海一漚者耶[31]。 註釋: [1]披拂:分披。 [冉毛][冉毛]rǎn細毛下垂的樣子。 [2]獅貓:貓的一種,俗稱「獅子貓”,長毛巨尾。 [3]荏順:柔弱溫順。 [4]清窈:清亮美好。 [5]高檻:高欄。 [6]南都:指今南京市。 [7]承塵:天花板。 [8]嘈嘈呶呶náo:均為喧閙聲。 [9]庋guǐ:這裡指置放器物的架子。 [10] 匵dú:匣,柜子。 [11]帙zhì:書套,書函。 [12]枓:同「盤」,盤子。 [13]絃索:指絲絃樂器。 [14]格格:咀咬聲。 [15]翼日:同「翌日」,次日。 [16]騷屑:紛擾的樣子。 刺促:忙碌。 [17]狎習:習慣。 [18]篝gōu燈:點上燈籠。 [19]撇勒:也作「撇捩」,疾弛的樣子。 搪突:也作「唐突」,冒犯。 [20]逡巡:遲疑徘徊。 [21]嗃嗃hè:嚴酷的樣子。 [22]乞qì:給與。 [23]闢:同「避」。 [24]戰粟:同「戰憟」,恐懼發抖。 [25]合:閉藏。 [26]浚川子:作者的號。 [27]沓沓:這裡指辦事拖拉。 [28]屏:屏棄。 [29]關格:中醫指陰陽失和之症。 這裡借指不通。 [30]林甫:李林甫,唐代權臣,任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為人陰柔狡猾,迎合玄宗意圖,人稱他「口蜜腹劍」。 盧杞:唐代大臣。 德宗時征為御史中丞,升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他嫉賢妒能,陷害大臣,搜刮財貨,怨黷之聲滿天下。 [31]漚ōu:水中氣泡。 《楞嚴經》:“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號平厓,又號浚川,儀封今河南蘭考人。 幼有文名。 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選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 因忤權宦劉瑾,謫亳州判官,遷高淳知縣。 瑾敗,召為御史。 嘉靖二年1523,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討平芒部首領沙保。 遷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官至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 王廷相博學好議論,是明代文學家兼哲學家。 善詩文,為「前七子」之一。 其著作有《王氏家藏集》、《奏議集》、《公移聯稿》、《覆奏語略》、《歸田集》、《內台集》等。 本文選自《王氏家藏集》卷二十五。 文章借獅貓徒具可愛的外表,但卻不能捕鼠,鼠「恣行無忌」,它只「逡巡前卻,若有遜避」。 但見到他貓。 卻且鬥且嚙,把同類的貓趕跑。 這種無能而害事的貓,作者喻作「容悅諂媚」、「貪賄嗜勢」、「嫉賢妒才」的蠹國「獅臣」。 比喻深刻尖鋭,感慨良深。 文中對鼠的猖獗為害,獅貓見鼠退避等的描寫,極為細緻生動。 示龍場諸生改過明王守仁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2],為其能改也。 故不貴於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詐偷刻之習者乎[3]?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飾也[4]。 諸生試內省萬一有近於是者[5],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6],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于改過從善之心[7]。 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8],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 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將人不信我[9],且無贖于前過,反懷羞澀疑沮而甘心于污濁終焉[10],則吾亦絶望爾矣。 註釋: [1]龍場:驛名,在貴州修文。 [2]不害:不妨害。 [3]偷刻:奸巧刻薄。 [4]規飾:規勸幫助。 [5]內省:內心反省。 [6]悔咎:悔過。 咎,過失、罪過。 [7]餒něi 內上聲:失掉勇氣。 [8]舊染:過去沾染的污點。 [9]將:而。 [10]疑沮jǔ舉:疑慮。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學者稱陽明先生,漸江餘姚人,明代著名哲學家。 弘治年間進士,因反對宦官劉瑾,下詔獄,受廷杖四十,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 後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地方侯王「宸濠之亂」有功,升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卒謚文成。 王守仁的著作由門人編纂成為《王文成公全書》,共三十八卷。 明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驛。 很多人從其學,他寫《示龍場諸生》,以相規勸。 書前小序云:「諸生相從于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 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貴善,其慎聽勿忽。 」這裡選錄「改過」部分。 王守仁認為人皆有過,改者為賢。 他在《寄諸弟》信中說:「人皆曰:『人非堯舜,安能無過。 』此亦相沿之說,未足以知堯舜之心。 若堯舜之心而自以為無過,即非所以為聖人矣。 」這種看法是深刻的。 因為人皆有過,所以不貴於無過,而貴于改過。 「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 」若不痛下決心改過,疑懼重重,甘心于濁污而終老,則不可救藥了。 試筆說.明方孝儒 第1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