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嘆峰之奇,而他峰又復躍出。 屢踄屢歇[6],抵歡喜台。 返觀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7],自汲井中[8],以身為瓮,雖復騰縱,不能出欄。 其峰巒變幻,有若敵樓者[9],睥睨欄楯俱備[10];又有若白蓮花,下承以黃趺[11],余不能悉記也。 二 自歡喜台拾級而升,凡九折,盡三百餘級,始登毗盧頂。 頂上為寺一百二十,丹碧錯落,嵌入岩際。 庵寺皆精絶,蒔花種竹[12],如江南人家別墅。 時牡丹正開,院院紅馥,沾薰游裾[13]。 寺僧爭設供,山餚野菜,新摘便煮,芳香脆美。 獨不解飲茶,點黃芩芽代[14],氣韻亦佳。 夜宿喜庵方丈,共榻者王則之、黃昭素也。 昭素鼻息如雷,予一夜不得眠。 三 毗盧頂之右,有陡泉。 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峰。 大摘星峰極高。 一老僧說,峰後有雲水洞,甚奇邃。 余遂脫巾褫衣[15],導諸公行。 諸公兩手扶杖,短衣楚楚[16],相顧失笑。 至山腰,少憩,則所為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數。 予已上摘星嶺,仰視峰頂,陡絶摩天,回顧不見諸公,獨憩峭壁下。 一物攀蘿疾走,捷若猿猱,至則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覺心動,毛髮悚豎。 訊之,僧也。 語不甚了了,但指其住處。 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趺坐少頃[17],僧供黃茅湯,予啜罷,留錢而去,亦不解揖送[18]。 諸公登嶺,皆稱倦矣,呼酒各滿引。 黃昭素題名石壁。 蛇行食頃[19],凡四五升降,乃達洞門。 入洞數丈,有一穴甚狹,若瓮口,同遊雖至羸者[20],亦須頭腰貼地,乃得入穴。 至此始篝火,一望無際,方縱腳行[21]。 數十步,又忽閉塞。 度此則堆瓊積玉,蕩搖心魂,不復似人間矣。 有黃龍白龍懸壁上;又有大龍池,龍盤踞池畔,爪牙露張;臥佛、石獅、石燭皆逼真。 石鐘、鼓樓,層疊虛豁,宛然飛閣。 僧取石左右擊撞,或類鐘聲,或類鼓聲。 突然起立者,名曰須彌[22],燭之不見頂。 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飛灑,四時若雪。 其他形似之屬,不可盡記。 大抵皆石乳滴瀝數千年積累所成。 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 予恐驚起龍神,亟呵止,不得,則令誦佛號[23],篝火垂盡,惆悵而返。 將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硯山[24]。 每出示客,客莫不驚歎為過崑山靈壁也[25]。 四 從雲洞歸,諸公共偃臥一榻上。 食頃,余曰:「陡泉甚近,曷往觀[26]?」皆曰:「佳。 」遂相挈循澗行[27]。 食頃至。 石壁躍起百餘丈,壁淡黃色,平坦滑澤,間似五彩。 壁上有石,若冠若柱,熟視似欲下墮,使人頭眩。 壁腰有一處,巉巉攢結,成小普陀[28],宜供大士[29]。 其中泉在壁下,泓渟清澈[30],寺僧云:「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輒伏。 至誠懺謝[31],復湧出如常,故相傳稱聖泉。 」余攜有天池茶[32],命僧汲泉烹點,各盡一甌[33],布氈磐石,轟飲至夜而歸。 註釋: [1]衖lòng:通「弄」。 小巷。 [2]饁yè婦:給種田人送飯的婦女。 牧子:放牛羊的孩子。 [3]窺:偷看。 詫:驚異。 [4]顛:通「巔」,山頂。 [5]踵:腳後跟。 [6]踄bù:行步。 [7]郭索:蟹爬行的樣子。 [8]自汲:自己在井中取水。 [9]敵樓:城樓。 [10]睥睨pì nì:城上短牆。 欄楯shǔn:即欄杆。 [11]趺fū:花萼。 [12]蒔shì:移栽植物。 [13]游裾jū:遊人的衣袖。 [14]黃芩qín:草本植物,根可入藥。 [15]褫chǐ衣:脫去衣服。 [16]楚楚:鮮明整潔。 [17]趺坐:從足交疊而坐。 [18]揖送:拱手相送。 [19]蛇行:曲折而行。 食頃:約一頓飯時間。 [20]羸léi:瘦弱。 [21]縱腳:放開腳。 [22]須彌:佛教傳說山名。 [23]佛號:佛的名號。 通常誦「阿彌陀佛」。 [24]硯山:硯的一種。 依石的天然形狀鑿成,刻石為山,硯附於山,故名。 [25]崑山:崑崙山,相傳產美玉。 靈壁:今屬安徽,產大理石。 [26]曷:何不。 [27]挈qiè:提攜,率領。 相挈:作伴。 [28]普陀:普陀山。 在今浙江舟山群島,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9]大士:指觀音菩薩。 [30]泓渟hóng tíng:水深而積聚不流。 [31]懺謝:懺悔認罪。 [32]天池茶:浙江天目山所產的茶。 [33]甌:杯。 [34]轟飲:閙酒,痛飲。 本文選自《蘇白齋類集》。 上方山在北京房山縣,原是北方佛教勝地之一。 本文是作者瀏覽上方山的四則短記。 其一寫從烏山口到歡喜台;其二寫從歡喜台登毗盧頂;其三寫雲水洞;其四寫陡泉。 全文一處一景,語言簡潔明快,尤其是描寫雲水洞奇觀,刻劃細緻真切;文中穿插以僧人生活情景,更顯示出此地多佛寺的特色。 作者心境閒淡,隨筆而記,卻自然有趣。 上萬侍郎書.明歸有光 居京師,荷蒙垂盼。 念三十餘年故知,殊不以地望逾絶而少變[1]。 而大臣好賢樂善、休休有容之度[2],非今世之所宜有也!有光是以亦不自嫌外,以成盛德高誼之名,令海內之人見之。 有光晚得一第,受命出宰百里[3],才不逮志,動與時忤。 然一念為民,不敢自墮于冥冥之中,拊循勞徠[4],使鰥寡不失其職。 發於誠然,鬼神所知。 使在建武之世[5],宜有封侯爵賞之望。 今被挫詘如此[6],良可憫惻。 流言朋興[7],從而信之者十九,小民之情,何以能自達于朝廷?賴閣下桑梓連壤[8],所聞所見,獨深知而信之。 時人以有光徒讀書無用,又老大,不能與後來英俊馳騁[9]。 妄自測疑[10],不待問而自以為甄別已有定論矣。 第1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