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霞沈君:沈鍊別號青霞,著有《青霞集》或稱《青霞先生文集》。 [2]錦衣衛經歷:錦衣衛,明官署名,即「錦衣親軍都指揮司」,下設同知、僉事、經歷司、鎮撫司等。 洪武十五年設置。 原為護衛皇宮的親軍,後職權漸大,兼管刑獄,巡察、緝捕等事。 經歷,「經歷司」中官之職稱,掌管文牘之事。 [3]上書詆宰執:宰執,本指宰相,明初設丞相,後廢不用,代之以內閣大學士。 這裡指大學士嚴嵩。 嘉靖三十年正月,沈鍊上書揭發嚴嵩十大罪狀,詳見《明史.沈鍊傳》。 [4]構:搆陷,捏造罪名,加以陷害。 [5]徙之塞上:據《明史.沈鍊傳》,沈鍊因揭發嚴嵩父子罪狀,被杖數十,謫佃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宣代一帶。 [6]「會北敵」句:北敵,指當時北方元朝後裔韃靼可汗俺答汗,數shuò朔,屢次,俺答多次率兵侵犯河北北部地區。 [7]馘guó國:古代戰爭中割掉敵人的左耳,計數獻功。 這裡指所割的左耳。 [8]疆埸yì易:國界,邊境。 [9]菅刈jiān yì堅義:菅,草名,刈,割草或農作物。 菅刈,像割草一樣地殺戮人民。 [10]閫寄:閫,門檻,引申指國門。 把軍權委託給武將,稱閫寄,意思是把國門之外的事寄託給武將。 這裡是指陷害沈鍊的總督楊順、巡按路楷,事見《明史.沈鍊傳》。 [11]給諫:官職名,即給事中。 俞君:未詳。 [12]以敬:沈鍊的長子沈襄,字以敬。 [13]孔子刪《詩》:《詩》即《詩經》。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 」後世學者對此說頗有爭議,迄未定論。 [14]《小弁》:《詩經.小雅》篇名。 《詩序》說:「《小弁》,剌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 “相傳周幽王欲立褒姒子伯服,放逐太子宜臼,宜臼之傅因作此詩。 但齊、魯二家《詩》以為是周尹吉甫之子伯奇因被逐而作。 [15]《巷伯》:《詩經.小雅》篇名。 是寺人宮中近侍之人孟子被讒受刑,為發泄憤懣而作。 [16]中聲:中正和諧的音樂,即古代的“雅樂」,相對於「變聲」或「鄭衛之音」而言。 [17]「發乎情」二句:《毛詩序》:「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是說「變風」的作者從基本性出發,雖然抒發了悲傷、怨刺的情緒,但卻沒有超越禮儀的界限。 [18]「言之者無罪」二句:亦見《毛詩序》。 [19]按次:按而次之。 按,考察,研究;次,排列。 [20]「屈原」句: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子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楚人,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 主張內修政治,外抗強秦。 遭誣陷去職,後又被放逐江南,怨憤而作《離騷》。 疑nǐ 你通「擬」,類似。 [21]「伍胥」句:伍胥即伍子胥?—前484,名員,春秋楚人。 因父兄受饞被楚平王殺害而奔吳,佐吳王闔閭大敗楚軍。 後吳伐越。 伍子胥屢諫吳王夫差滅越,言辭不屈,終因受讒被迫自殺。 事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22]「賈誼」句: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文帝時為博士,後遷太中大夫,被讒貶長沙王太傅,後為梁懷王太傅。 曾上《陳政事疏》等,指斥時弊,言辭激烈。 [23]「叔夜」句: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國魏人,官中散大夫。 後因不滿于司馬氏集團的統治,隱居不仕。 終遭鐘會搆陷被殺。 曾作《幽憤詩》以抒發被誣下獄的幽憤。 [24]「劉蕡fén汾」句:劉蕡,字去華,唐昌平人,寶曆二年進士。 文宗時試賢良對策,犯顏敢諫,長篇大論,言辭亢激。 因宦官當道,黜而不用。 詳見《舊唐書.劉蕡傳》。 [25]薦jìn進紳:薦,同「搢」。 薦紳即搢紳、縉紳,士大夫有官位的人。 [26]作之愾kài也固矣:作,振作。 愾,義憤。 固,一定,必然。 句意是:振奮起他們守邊戰士對敵人的憤恨,同仇敵愾,那是必然的了。 [27]采風:風,民間歌謡。 古代有采風《漢書.藝文志》稱為「采詩」制度,朝廷派出官員到民間採集歌謡,從中考察民風和政令得失。 [28]識zhì志:記。 譯文: 沈君青霞,以錦衣衛經歷的身份,上書抨擊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 正在竭力羅織他罪名的時候,幸虧皇帝仁慈聖明,特別減輕他的罪責,把他流放到邊塞去。 在那段時期,沈君敢於直諫的美名已傳遍天下。 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兒女,離家來到塞上。 正巧碰上宣府鎮、大同鎮一帶頻頻傳來敵人入侵的告急警報,而帥府以下的各級將領,都束手無策,緊閉城壘,任憑敵寇出入侵擾,連射一支箭抗擊敵人的事都沒有做到。 甚至等到敵人退卻,就割下自己隊伍中陣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來邀功請賞。 於是父親哭兒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慘狀,到處都是,百姓們連控訴呼籲的地方都沒有。 沈君對上既憤慨邊疆防務的日益廢弛,對下又痛恨眾將士任意殘殺人民,矇騙朝廷,多次哭泣感嘆,便把他的憂鬱表現在詩歌文章之中,以抒發情懷,就成為文集中的這些篇章。 沈君原來就以敢於直諫,受到時人的敬重,而他所寫的詩歌文章,又對時政多所諷刺,逐漸傳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驚恐慌。 於是他們開始竭力進行造謡陷害,這樣沈君的大禍就發生了。 沈君被害死以後,雖然朝中的官員不敢為他辨冤,但當年身居軍事要職、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職。 又過了不久,原來仇視沈君的宰相也被罷官。 沈君的老朋友俞君,於是收集編輯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傳。 沈君的兒子沈襄,來請我寫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第1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