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蕭疏:錯落有致。 [6]晴雨煙月:晴郎的月夜和煙雨迷茫的時候。 [7]淨慈:淨慈寺,始建於後周顯德元年954,是西湖最負盛名的古蹟之一。 絶聖:最佳。 [8]巧逾雕鏤:比精工雕刻還要巧妙。 [9]吳山:山名,在西湖東南側。 南屏是其支脈。 石骨土膚:僅表皮為土層,下面是中空的石頭。 似太湖石,可以裝飾園林。 [10]愈搜愈出:中空的洞石越發掘就發現越多。 [11]孫內史:指明代司禮太監孫隆。 [12]五丁神將:即五丁大力神。 錢塘江:經吳山南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屬湖北人,曾任江蘇吳縣縣令,是晚明文學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有《袁中郎全集》。 本篇選自《西湖記述》一書。 這是一則清新的寫景文字,筆調明快流暢,不露雕飾之痕。 作者無論寫亭、寫湖、寫柳、寫石,都只稍稍只筆,就各顯特色。 他寫景不作精細鏤刻,力求用寫意的筆法,並且把自己的感情融匯進去;不襲用前人舊句,處處着意創新,因而對自然美常有獨特的抒寫。 「湖光獻碧,鬚眉形影如落鏡中」,一「獻」一「落」,將湖光和鬚眉都賦予人的動作,生動新穎,作者欣喜之情與景物相生而出;「六橋楊柳,一路牽風引浪」,賦予了柳條以活潑的動態和人化的情意,不落俗套,秀麗動人。 文末的幾句議論富於感情,寄託着作者對美好事物着意追求的情思。 臨川縣古永安寺復寺記.明湯顯祖 天下有閒人則有閒地,有忙地則有忙人。 緣境起情,因情作境,神聖以此在囿引化,不可得而遺也。 何謂忙人?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此皆天下之忙人也,即有忙地焉以苦之。 何謂閒人?知者樂山,仁者樂水[1],此皆天下之閒人也,即有閒地焉而甘之。 甘苦二者,誠不知于道何如,然而趣則遠矣。 朝市之積,則有田廬;山水之餘,則為寺觀。 故寺觀者,忙人之所不留;而田廬者,閒人之所不奪也。 監川古為名郡,五峰、三市在焉。 三市者,市也。 五峰之間,聞有觀九,寺十三。 蓋入明以來,大為忙人割奪盡,乃至稗粥無所。 而古永安寺境界巋然獨完,其田則大半無有矣。 邑侯袁公起於蘄、黃[2],來宰于茲。 廣山川之精,深性相之學[3],披圖而嘆曰:「臨川人之憎閒人也,一至此乎!有能從吾言而反其田者,吾徒也。 ”於是郡弟子劉某首藉所買田若干畝,上之侯以歸於寺。 侯為欣然,告世尊而撫之[4],曰:「此所謂孝子劉某也。 」而適是時,有僧大千購得南都藏以以至,而尊置之寺。 侯曰:「有其書矣,而無其人何?」於是有浮梁僧水月,為達觀先生弟子[5],精心苦行,通於評唱之義,適來寓斯。 人士與游,始知有所謂宗門者[6]。 久之,長干寺僧大初來講《蓮華經》,聽者千餘人。 得田而食,無不歡喜讚歎,曰:“此固我侯之福田也。 」 嗟夫!當忙人之急得此田也,豈不曰彼無父母妻子之屬,先王所禁游民者,吾非真有所憎利其田,姑以蕃其種類雲耳。 嗟夫!此所謂奪閒人之物以將養忙人也,固一其說。 然試以語彼,使天下皆忙人而無一閒人,皆忙地而無一閒地,則亦豈成其世相也哉[7]!且今所從游于二氏者,彼亦有所業,非所禁游民也。 如其為游民,法固禁之久矣。 所惜者,遊人之非游,而閒人之未嘗閒也。 非閒非游,不可以涉道。 是故聚百閒人而食之,必將有意乎道者焉;聚千閒人而食之,必將有進乎道者焉。 不已而食閒人至于萬,猶將有得道者焉。 道之喪世也久矣,幸而有一人焉,其何禁于千萬人之閒,而奪其養哉!即未有之,庶幾有之。 如以食百千萬人之閒者奪以養百千萬忙人,其必無冀于有道者矣,則亦蕃其種類而已。 然則侯所為存寺者,或不在田而在道。 飯器無殊,香色有異。 後之遊閒往來食于茲田者,其亦有感於侯之弘願雲。 註釋: [1]「知者」二句:語出《論語.雍也》。 [2]邑侯袁公:袁世振,蘄州人。 萬曆二十七年始任臨川知縣。 [3]性相之學:佛學。 [4]世尊:佛陀的尊稱。 [5]達觀先生:真可和尚。 湯顯祖友人。 [6]宗門:謂佛教宗派。 [7]世相:即世間相。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明王世貞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 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 是時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窺趙也。 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 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 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2],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絶耳。 令秦王怒而僇[3]相如于市,武安君[4]十萬眾壓邯鄲[5],而責[6]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 若其勁澠池[7],柔廉頗[8],則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第8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