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遽見兩本摺子,一因官文並未再提此事。 二因洪天皇定都南京;浙江、福建等省,復又相繼失守,正在求賢若渴之際,果被那個肅順一口料到,真是一天召對已畢,忽然問起左宗棠這人,倒底有無才幹。 肅順自然竭力保奏。 咸豐皇帝即下一道上諭:舉人左宗棠,著以郎中職銜,統率湘軍,前去克敵。 暫歸曾國藩調遣。 曾國藩一得這道上諭,馬上奏保上去。 說是左宗棠可以獨當一面,若交臣部調遣,未免屈折其才等語。 胡林翼、張亮基兩個,也先後奏保進去。 那時李續賓已由皖藩代理皖撫,不過皖省尚在洪軍手中。 李續賓的巡撫行轅只好暫設廬州。 他也奏上一本,說是左宗棠之才,勝他十倍。 京師各科道中,也有幾個奏保左宗棠的。 咸豐皇帝一見京外各官,紛紛疏薦左某,此人才必可用。 復下一道上諭道:左宗棠著以四品京堂,幫辦浙江軍務。 這個官銜,便是欽差體制。 既可與督撫並行,又可專摺奏報軍情。 當時左宗棠一得此信,方始仰天吁了一口極長的氣道:「我左老三也有今天的這一日么。 」於是一面分別函謝京外疏薦之人,一面招練湘軍,以便去到浙江。 現在且將他按下,又來接說向榮那邊。 向榮自從駐兵丹陽之後,朝廷因見失守南京土地,全是陸建瀛一人之罪,與他無干,單將陸建瀛辦過。 便放了何桂清繼任江督也駐丹陽。 這位何江督,字平翰,那時還只四十餘歲。 他由少年科第起家,一直做到江蘇布政使。 在任時候,歡喜談論理財之事,常向清廷上上條陳。 後來升了浙撫。 咸豐皇帝因恨陸建瀛太不濟事,竟把一座萬分堅固的南京城池,替他送人,所以對於繼任人員,頗費躊躇。 當下有一位軍機大臣奏稱道:「現在南京尚未克復,最要緊的事情,只要能夠籌餉便好。 浙江巡撫何某,前在蘇藩任上,現在浙撫任上,都能籌出巨額餉項,不如叫他前去試試。 」咸豐皇帝準奏,何桂清始膺此命。 他到丹陽之後,一日到夜,只知和他幕友等等,飲酒賦詩,抹牌唱曲。 對於一切軍務,樣樣推在向榮身上。 向榮沒有法子,只好力負責任,因見那個威王林鳳翔,殺到揚州,十天之內,竟下九郡。 急得只像雪片般的公文,去請曾國藩趕快殺出江西,以拊南京之背。 曾國藩接到公文,正擬命彭玉麟、楊載福等人,率了全部水師,先去克復九江的時候,忽見探子報稱,說是賊方的東王楊秀清,已被北王韋昌輝,自相殘殺斃命。 曾國藩聽了一樂。 那時羅澤南、李續賓師生二人,早由南昌調回,李續賓已得安徽巡撫,駐札廬州。 羅澤南尚在他的身邊,參與一切重要軍事。 他就去問羅澤南,說是賊方既有內亂,我們計將安出。 羅澤南答道:「只有速從江西殺出,見機行事,或有勝算。 不過人材,都不夠用。 」 曾國藩剛想答話,忽見他那國華國荃兩個兄弟,一同攜了家書,來到大營投效。 曾國藩先將家書看過,方始對著兩個兄弟皺著雙眉的說道:「二位賢弟,怎麼一齊出來?為兄身已許國,自然難顧家事,正因為有了幾位兄弟在家,可以代我定省之職。 」 曾國藩說到這句,又去問羅澤南道:「蘿山,你倒說說看,我的說話可錯。 」 蘿山猶未介面,國華、國荃兩個,一同說道:「父親現在身體十分康健。 侍奉一節,既有嫂嫂和幾個弟媳在家,也是一樣。 我們二人奉了父親之命,來此投效。 況且大哥正在出兵之際,難道我們二人,真正的一無可取的地方不成。 」羅澤南在旁聽得清楚,生怕他們兄弟三位,大家本是好意,不要鬧出惡意出來,反而不妙。 慌忙介面對著曾國藩說道:「既是二位令弟,奉了堂上之命出來的,要替國家效力,移孝作忠,我說也是一樣。 」 曾國藩聽說,方才答應下來。 即命國華去到李續賓那裡投效,留下國荃在營辦事。 正是: 朋從說項原多益 兄弟鬩墻本可危 不知曾國藩留下國荃之後,究竟何時出發,且閱下文。 第三四回 蠢婦人多言開殺戒 好兄弟遠路示軍謀 曾國藩剛將國荃留下。 忽然同時接到皖撫李續賓,鄂藩李續宜,兄弟二人之信。 展開一看,都說賊方既有內亂,正是我們報國之時;不過賊據沿江一帶,非借水師之力不為功,務乞剋日出發水師,以便水陸夾攻,定能得手。 曾國藩看完了信,忙將彭玉麟、羅澤南、楊載福、塔齊布、張玉良、曾大成、曾國荃、曾貞干以及一切的文官武將,統統傳至大營,開上一個軍事會議。 當下楊載福先開口道:「洪軍之中只有偽軍師錢江、偽忠王李秀成、偽翼王石達開三個,確是有些才具。 余如韋昌輝、林鳳翔、黃文金、羅大綱、陳開、李世賢、賴漢英、洪宣嬌以及那個四眼狗陳玉成等人,也有一點武藝。 現在既有內亂,我們這邊,應該分路殺出,不可同在一起,分而效大,合而效小。 不知大帥以為怎樣?」 曾國藩單把頭點了幾點。 又聽得張玉良已在接著說道:「厚庵,既在稱讚賊中的錢李石三個,標下愿領本部人馬,獨自去取九江。 」 曾國藩聽說,也把頭連點幾下。 彭玉麟也岔口道:「我們的船舶,從前郭意誠曾經說過,應該分開大小數十隊,不可合而爲一。 若是合而爲一,一旦有警,便至不可收拾。 方才厚庵之言,可見英雄所見相同。 門生愿統本部水師,去守湖口門戶。 」 第1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清三傑》
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