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史記全集譯注    P 784


作者:司馬遷
頁數:784 / 824
類別:歷史

 

史記全集譯注

作者:司馬遷
第784,共824。
(1)產氣:陽氣。陽氣為生長、發生之氣,因稱產氣。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所以說冬至日陽氣開始萌生。(2)臘祭的第二日。王元啟釋為立春日,誤。臘祭為冬至以後的第三個戌日,臘祭百神。《隋書·禮儀志》開皇四年詔書說:「古稱臘者,接也。取新故交接。」俗稱臘之明日為初歲,秦漢以來有賀。(3)四時:四季。按:四季分為十二月,每月初為節,月中為氣,十二月合為二十四節氣。立春是正月節,即正月的開始,也是四季的開始。(4)魏鮮:漢代善於占歲吉凶的人。見後文。八風:八方之風。(5)戌菽:大豆。古稱豆為菽,相傳齊桓公伐山戎始得,因稱戌菽,又稱胡豆。(見《谷梁傳·莊31》:「戎,菽也」注)。為:《集解》說:「成也」。(6)《索引》解釋說:「趣,音促。謂風從西北來,則戎菽成。而又有小雨,則國兵促起也。」(7)若當日所來風不至一種,每一種都與它相對方向的風對應存在。沖,對面方向稱為沖。此處泛指本方向以外的所有方向,不單指對面方向;對,對立存在。(8)課:計算、估算。(9)旦:平旦。即黎明。食:朝食,早飯時。十日昳(die迭):日仄(ze去聲則)時,即太陽偏西時。日過午為日昳。指未時。□(bu補)」同晡。晚飯時。《玉篇》釋為「日加申時食也。」□下:晚飯後。一時若分三刻,申時為,申時末刻為下。□該日雲、風、日三者適當其時而出現者。□與該時相對應的作物就生長良好,禾深而多籽實。深,指禾,即秸桿長得高;實,指籽實。□食頃:一頓飯的功夫。言其短暫。□煮熟五斗米的功夫。《漢書·食貨志》說:「食,人月一石半」。五斗米相當於常人十日的口糧。□比:王元啟釋為「排」,排比日期。《索隱》釋為「以次」,按日為次序。皆通。數(sh□o,上聲,說)雨:計算雨,即計算落雨的日子。□大約一日有雨,每人可以得到每天一升的口糧。當時是一夫受田百畝,養五口之家。每人日1升,一年365升;五口計得1825升,為百畝所收數,一畝收1825勺。一日雨收成如此,二日雨收成是此數的二倍,余類推。魏·李悝計算當時正常年歲的收成是每畝一石五斗。需連續日有雨,而占只七日。不知是何緣故;□直:當。全句意思是:以日當月,如初一日相當於一月,初二日相當二月等。□每月三十日有三甲,前十日為上甲,中十日為中甲,後十日為下甲。(21)縣:同懸。懸土炭,又稱權土炭,參見《晉書·律歷志》大意是將土炭分別懸於衡(秤)的二端,冬至時天氣乾燥,炭輕,衡上懸炭的一端仰起;夏至潮濕,炭重,衡上懸炭的一端垂下。以此判斷至日的位置。但不夠準確,《晉志》說:「進退於先後五日之中」,即有五日的誤差。所以《天官書》又說:「要決晷景」。(22)《禮記·月令》稱為「麋角解」。孔穎達解釋說:「麋角解者,說者多家,皆無明據。熊氏(熊安生)云:鹿是山獸,夏至得陰氣而解角;麋鹿是澤獸,故冬至得陽氣而解角。今以麋鹿為陰獸,情淫而游澤,冬至陰方退而解角,從陰退之象;鹿是陽獸,性淫而遊山,夏至得陰而解角,從陽退之象。按:不論其陽獸、陰獸,鹿是夏季解角;麋鹿才是冬季解角。所以此句「鹿」似是「麋」字誤文。(23)取決於晷影是最重要的。晷,日晷。測量日影長短的儀器,構造有多種,基本原理是,立桿為表,表下有圭尺量日影長短;景,同影。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1)?及至五家(2)、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3),仰則觀象於天,府則法類於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聖人統理之。
幽厲以往,尚矣。所見天變,皆國殊窟穴(4),家占物怪,以合時應,其文圖籍祥不法(5)。是以孔子論六經(6),紀異而說不書(7)。至天道命(8),不傳;傳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雖言不著(9)。
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十;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萇弘□;於宋,子韋□;鄭則裨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


  
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此其大數也。為國者必貴三五□。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
太史公推古天變,未有可考於今者,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彗星三見,宋襄公時星殞如雨。天子微,諸侯力政,五伯代興(21),更為主命。自是之後,眾暴寡,大並小。秦、楚、吳、越,夷狄也,為強伯(22)。田氏篡齊,三家分晉,並為戰國。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饉疾疫焦苦(23),臣主共憂患,其察祥候星氣尤急。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24),言縱橫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25)。
二十八捨主十二州,斗秉兼之,所從來久矣。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於狼、弧(26)。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鳥衡(27)。燕、齊之疆,候在辰星,占於虛、危(28)。宋、鄭之疆,候在歲星,占於房、心(29)。晉之疆,亦候在辰星,占於參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