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韻語陽秋》    P 27


作者:葛立方
頁數:27 / 60
類別:文學評論

 

《韻語陽秋》

作者:葛立方
第27,共60。
漢家青史緣何事,卻道蕭何第一功?」是以蕭何功在紀信下也。余謂炎漢創業,何為宗臣,高祖設指蹤之喻盡之矣,它《歷代詩話》本作「他」人豈容議邪!
韋蘇州睢陽感懷有詩曰:「宿將降僂ィ‧逕‧毴‧x。」宿將謂許遠,儒生謂張巡也。蓋當時物議,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遠畏死,辭服於伲‧蕬‧鎸茽枴mn愈嘗有言曰句前《歷代詩話》本有「然」字:“遠瘴匪潰‧慰嗍爻嘰繮‧兀‧稱淥鶒壑‧猓‧耘c倏苟‧喚島酰 彼寡緣靡印Q菜淚幔‧將生致遠於偃師,遠亦以不屈死。則是遠亦終死僖病‧
三良以身殉秦繆之葬,《黃鳥》之詩哀之。序詩者謂國人刺繆公以人從死,則咎在秦繆而不在三良矣。王仲宣云:「結髮事明君,受恩良不貲。臨沒要之死,焉得不相隨。」陶元亮云:「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是皆不以三良之死為非也。至李德裕則謂社稷死則死之「謂」下《歷代詩話》本有「為」字,不可許之死,欲與梁邱據、安陵君同譏,則是罪三良之死非其所矣。然君命之於前,而序屩‧奪幔瑸槿‧頰擼‧m欲不死得乎!唯柳子厚云:「疾病命故亂,魏氏言有章。
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使康公能如魏顆不用亂命,則豈至陷父於不義如此哉!東坡《和陶》亦云:「顧命有治亂,臣子得從違。魏顆真孝愛,三良安足希。」似與柳子論合。


  
而《過秦繆墓詩》乃云:繆公生不誅孟明,豈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齊之二子從田橫。”則又言三良之殉,非繆公之意也。
唐太和《歷代詩話》本作「大和」,下同末,閹尹恣橫,天子以擁虛器為恥。而元和逆黨未討,帝欲夷絕其類,李訓謂在位操權者皆碌碌,獨鄭注可共事,遂同心以幀R訊鴼㈥惡曛眷肚迥囿A,相繼王守澄、楊承和、韋元素、王踐言皆不保首領。又斵崔潭峻之棺而鞭其屍。翦除逆黨幾盡,亦可謂壯矣!意欲誅宦尹,乃復河湟歸河朔諸鎮,天子向之。


  
鄭注雖招權納賄,然出節度隴右,欲因王守澄之葬,乘群宦臨送,以鎮兵悉誅之,忠轡幢夭簧啤‧‧鈑栂任迦張e事,遂成「甘露」之禍。世以成敗論人物,故訓、注不得為忠,至李德裕謂不可與徒隸齒,亦太甚矣。按唐史李甘與李中敏皆嘗論鄭注不可為相,故甘有封州之謫,而中敏有潁陽之歸。杜牧之贈甘詩云:「太和八九年,訓、注極虓虎。
吾君不省覺,二兇日威武。喧喧皆傳言,明辰相登、注。和鼎顧予云:『我死有處所。』明日詔書下,謫斥南荒去。」又有《贈中敏詩》云:「元禮去歸緱氏學,江充來見大《歷代詩話》本同,點校者據《樊川集》改為「犬」台宮。曲突徙薪人不會,海邊今作釣魚翁。」蓋深痛二公之言不行,而訓、注得恣其忠病Iw當是時,仇士良竊國柄,勢焰薰灼,士大夫於議論之間,不敢以訓、注為是,以賈殺身之禍,故牧之之詩如此。嗚呼,東漢之季,柄在宦官,陳蕃之徒,以忠勇之資,珠炱潼h,而事亦不遂,史載其名,殆如日星。
而訓、注以當時士夫畏懾士良輩,遂加以奸兇之目,而史亦以為亂人,萬世之下,無以自白,其深可痛哉!余家舊藏《甘露野史》二卷,及《乙卯記》一卷,二書之說,特《歷代詩話》本作「時」相矛盾,《甘露野史》言上令訓等誅宦官,事覺反為所擒,而《乙卯記》乃謂訓等有逆幀Iw《甘露史》出於朝廷公論,而《乙卯記》附會士良之私情也。《乙卯記》後有朱實跋尾數百言,以《乙卯》所記為非是,其說與野史同,余故表而出之。
杜牧之集有《李給事詩》二首,其中有「紛紜《歷代詩話》本作「紛紛」白晝驚千古,鈇《歷代詩話》本作「鐵」鑕朱殷幾一空」之句,謂鄭注「甘露」之事也。又有「可憐劉校尉,曾訟石中書」之句,牧之自註云,給事曾忤仇士良,人遂以為給事者李石也。余嘗攷之,李石雖嘗為給事,然劾鄭注之事,史所不載。雖載語言悞《歷代詩話》本作「忤」仇士良,然亦在石拜相之後。
石既拜相,則牧之詩題,不應以給事為稱,其非李石明矣。當時惟有李中敏與牧之厚善,嘗因旱欲乞斬注,以申宋申錫之冤,帝不省,遂以病版歸潁陽。今牧之詩有「元禮去歸緱氏學」之句,牧之自註云:因論鄭注告歸潁陽。又史云:注誅,遷給事。
其後仇士良以開府蔭其子,中敏曰:「內謁者安得有子。」士良慙恚,由是復棄官去。由是論之,則是中敏無疑矣。
杜牧之作《李和鼎詩》云:「鵬鳥飛來庚子直,謫去日蝕辛卯年。由來枉死賢才士,消長相持勢自然。」蓋言鄭注事也。方是時,和鼎論注不可為相,旋致貶責,故牧之作詩痛之如此。
議者謂辛卯年在憲宗之時,而憲宗未嘗謫李甘。李甘仕文宗之時,而文宗時無辛卯也。豈牧之誤乎?余謂牧之所云,非謂實庚子辛卯也。鵬集於舍,班固書庚子之日,日有蝕之,詩人有辛卯之詠,借是事以明李甘之冤爾。
唐穆宗時,令狐楚為相,為景陵使,以傭錢獻羨餘,怨聲俙《歷代詩話》本作「載」路,致有衡州之貶。觀《發潭州寄李寧常侍詩》云:「君今侍紫垣,我已墮青天。委廢從茲日,旋歸在幾年。」又有《答竇鞏中丞詩》末句云:「何年相贈答,卻得在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