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北史    P 453


作者:李延壽
頁數:453 / 521
類別:歷史

 

北史

作者:李延壽
第453,共521。
 論曰:古之所謂隱逸者,非伏其身而不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而不發也。蓋以恬淡為心,不皦不昧,安時處順,與物無私者也。眭誇忘懷纓冕,畢志丘園,或隱不違親,貞不絶俗;或不教而勸,虛往實歸,非有自然純德,其孰能至此?然文詡見傷無慍,徐則志在沈冥,不可親疏,莫能貴賤,皆可謂抱朴之士矣。崔廓感於屈辱,遂以肥遁見稱;祖浚文籍之美,足以克隆堂構。父子雖動靜殊方,其于成名一也,美哉!
 列傳第七十七 藝術上
晁崇 張深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沙門靈遠 李順興檀特師 由吾 道榮張遠遊 顏惡頭 王春 信都芳 宋景業 許遵麹紹 吳遵世趙輔和 皇甫玉 解法選 魏寧 綦母懷文 張子信 陸法和蔣升 強練 庾季才子質 盧太翼 耿詢 來和 蕭吉 楊伯醜 臨孝恭 劉祐 張冑玄
夫陰陽所以正時日,順氣序者也;卜筮所以決嫌疑,定猶豫者也;醫巫所以禦妖邪,養性命者也;音律所以和人神,節哀樂者也;相術所以辨貴賤,明分理者也;技巧所以利器用,濟艱難者也。此皆聖人無心,因人設教,救恤災患,禁止淫邪,自三五哲王,其所由來久矣。昔之言陰陽者,則有箕子、裨灶、梓慎、子韋;曉音律者,則師曠、師摯、伯牙、杜夔;敘卜筮,則史扁、史蘇、嚴君平、司馬季主;論相術,則內史叔服、姑布子卿、唐舉、許負;語醫巫則文摯、扁鵲、季咸、華佗;其巧思,則奚仲、墨翟、張平子、馬德衡。凡此諸君,莫不探靈入妙,理洞精微。或弘道以濟時,或隱身以利物,深不可測,固無得而稱矣。近古涉乎斯術者,鮮有存夫貞一,多肆其淫僻,厚誣天道。或變亂陰陽,曲成君欲;或假托神怪,熒惑人心。遂令時俗妖訛,不獲返其真性,身罹災毒,莫得壽終而死。藝成而下,意在茲乎!


  
歷觀經史百家之言,無不存夫藝術。或敘其玄妙,或記其迂誕,非徒用廣異聞,將以明乎勸戒。是以後來作者,咸相祖述。
自魏至隋,年移四代,至于游心藝術,亦為多矣。在魏,則敘晁崇、張深、殷紹、王早、耿玄、劉靈助、江式、周澹、李脩、徐謇、王顯、崔彧、蔣少游,以為《術藝傳》;在齊,則有由吾道榮、王春、信都芳、宋景業、許遵、吳遵世、趙輔和、皇甫玉、解法選、魏寧、綦母懷文、張子信、馬嗣明為《方伎傳》;在周,則有冀俊、蔣升、姚僧垣、黎景熙、趙文深、褚該、強練,以為《藝術傳》;在隋,則有庾季才、盧太翼、耿詢、韋鼎、來和、蕭吉、張冑玄、許智藏、萬寶常為《藝術傳》。今檢江式、崔彧、冀俊、黎景熙、趙文深各編別傳。又檢得沙門靈遠、李順興、檀特師、顏惡頭,並以陸法和、徐之才、何稠附此篇,以備《藝術傳》。前代著述,皆混而書之。但道苟不同,則其流異。今各因其事,以類區分。先載天文數術,次載醫方伎巧雲。
晁崇,字子業,遼東襄平人也。善天文術數,為慕容垂太史郎。從慕容寶敗於參合,為道武所獲。從平中原,拜太史令。詔崇造渾儀,遷中書侍郎,令如故。天興五年,月暈左角,崇奏,占為角蟲將死。帝既克姚平于柴壁,以崇言之徵,遂命諸軍焚車而反。牛果大疫,輿駕所乘巨犗數百頭,亦同日斃于路側,自余首尾相繼。是歲天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崇弟懿,明辯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語,為黃門侍郎。懿好矜容儀,被服僭度,言音類帝,左右每聞其聲,莫不驚悚。帝知而惡之。後其家奴告崇、懿叛,招引姚興。及興寇平陽,帝以奴言為實,執崇兄弟,並賜死。
張深,不知何許人也。明占候。自雲,嘗事苻堅,堅欲征晉,深勸不行,堅不從,果敗。又仕姚興為靈台令,姚泓滅,入赫連昌。昌復以深及徐辯對為太史令。統萬平,深、辯俱見獲,以深為太史令。神二年,將討蠕蠕,深、辯皆謂不宜行,與崔浩爭于太武前。深專守常占,而不能鈎深賾遠,故不及浩。後為驃騎軍謀祭酒,著《觀象賦》,其言星文甚備,文多不載。
又明元時,有容城令徐路,善占候,坐系冀州獄。別駕崔隆宗就禁慰問之,路曰:「昨夜驛馬星流,計赦須臾應至。」隆宗先信之,遂遣人出城候焉,俄而赦至。
又道武、明元時,太史令王亮、蘇垣,太武時,破和龍得馮弘太史令閔盛,孝文時,太史趙樊生,並知天文。後太史令趙勝、趙翼、趙洪慶、胡世榮、胡法通等二族,世業天文。又永安中,詔以恆州人高崇祖善天文,每占吉凶有驗,特除中散大夫。
永熙中,詔通直散騎常侍孫僧化與太史胡世榮、太史令張寵、趙洪慶及中書舍人孫子良等在門下外省,校比天文書,集甘、石二家星經,及漢、魏以來二十三家經占,集五十五卷。後集諸家撮要,前後所上雜占,以類相從,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中外官及圖,合為七十五卷。
僧化,東莞人也。識星分,案文占以言災異,時有所中。普泰中,爾硃兆惡其多言,遂系于廷尉,免官。永熙中,孝武帝召僧化與中散大夫孫安都共撰兵法,未就而帝入關,遂罷。元象中,死於晉陽。
殷紹,長樂人也。達《九章》、《七曜》。太武時,為算生博士,給事東宮西曹。太安四年,上《四序堪輿》,表言:「以姚氏之時,行學伊川,遇游遁大儒成公興,從求《九章》要術。興字廣明,自雲膠東人也,山居隱跡,希在人間。興將臣到陽翟九崖岩沙門釋曇影間,興即北還。臣獨留住,依止影所,求請《九章》。影復將臣向長廣東山,就道人法穆。法穆時共影為臣開述《九章》數家雜要。復以先師和公所注黃帝《四序經》文三十六卷,合有三百二十四章,專說天地陰陽之本。其第一,孟序,九卷八十一章,說陰陽配合之原;第二,仲序,九卷八十一章,解四時氣王,休殺吉凶;第三,叔序,九卷八十一章,明日月辰宿,交會相生為表裡;第四,季序,九卷八十一章,具釋六甲,刑禍福德。以此經文,傳授于臣。山神禁嚴,不得賫出。尋究經年,粗舉綱要。山居險難,無以自供,不堪窘迫,心生懈怠。以甲寅之年,日維鶉火,感物懷歸。自爾至今,二十五載。臣前在東宮,以狀奏聞,奉被景穆皇帝聖詔,敕臣撰錄,集其要最。仰奉明旨,謹審先所見《四序經》文,抄撮要略,當世所須吉凶舉動,整合一卷。上至天子,下及庶人,貴賤等級,尊卑差別,吉凶所用,罔不畢備。未及內呈,先帝晏駕。依先撰錄,謹以上聞。」共《四序堪輿》遂大行于世。
其從子玖,亦以學術著名。
王早,勃海南皮人也。明陰陽、九宮及兵法,善風角。明元時,喪亂之後,有人詣早,求問勝術。早為設法,令各無咎,由是州裡稱之。時有東莞鄭氏,執得仇人趙氏,克明晨會宗族,當就墓所刑之。趙氏求救于早。早為占候,並授以一符曰:「君今且還,選取七人,令一人為行主者佩此符,于鷄鳴時,伏在仇家宅東南二里。平旦,當有十人相隨向西北,行中有二人乘黑牛,一黑牛最在前,一黑牛應第七。但捉取第七者將還,事必無他。」趙氏從之,果如其言。乃是鄭氏男五父也,諸子併為其族所宗敬,故和解二家,趙氏竟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