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朱自清散文    P 120


作者:朱自清
頁數:120 / 189
類別:白話散文

 

朱自清散文

作者:朱自清
第120,共189。
封建社會漸漸垮了,五四時代出現了個人,出現了自我,同時成立了新文學。新文學提 高了文學的地位;文學也給人知識,也教給人怎樣做人,不是做別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 可是這時候寫作新文學和閲讀新文學的,只是那變了質的下降的士和那變了質的上升的農民 和小市民混合成的知識階級,別的人是不願來或不能來參加的。而新文學跟過去的詩文和小 說不同之處,就在它是認真的負着使命。早期的反封建也罷,後來的反帝國主義也罷,寫實 的也罷,浪漫的和感傷的也罷,文學作品總是一本正經的在表現着並且批評着生活。這麼著 文學揚棄了消遣的氣氛,回到了嚴肅——古代貴族的文學如《詩經》,倒本來是嚴肅的。這 負着嚴肅的使命的文學,自然不再注重「傳奇」,不再注重趣味和快感,讀起來也得正襟危 坐,跟讀經典差不多,不能再那麼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的。但是究竟是形象化的,訴諸情感 的,跟經典以冰冷的抽象的理智的教訓為主不同,又是現代的白話,沒有那些語言的和歷史 的問題,所以還能夠吸引許多讀者自動去讀。不過教人「百讀不厭」甚至教人想去重讀一遍 的作用,的確是很少了。

新詩或白話詩,和白話文,都脫離了那多多少少帶著人工的、音樂的聲調,而用着接近 說話的聲調。喜歡古詩、律詩和駢文、古文的失望了,他們尤其反對這不能吟誦的白話新 詩;因為詩出於歌,一直不曾跟音樂完全分家,他們是不願揚棄這個傳統的。然而詩終於轉 到意義中心的階段了。古代的音樂是一種說話,所謂「樂語」,後來的音樂獨立發展,變成 「好聽」為主了。現在的詩既負上自覺的使命,它得說出人人心中所欲言而不能言的,自然 就不注重音樂而注重意義了。——一方面音樂大概也在漸漸注重意義,回到說話罷?——字 面兒的影象還是用得着,不過一般的看起來,影象本身,不論是鮮明的,朦朧的,可以獨立 的訴諸感覺的,是不夠吸引人了;影象如果必需得用,就要配合全詩的各部分完成那中心的 意義,說出那要說的話。在這動亂時代,人們着急要說話,因為要說的話實在太多。小說也 不注重故事或情節了,它的使命比詩更見分明。它可以不靠描寫,只靠對話,說出所要說 的。這裡面神仙、武俠、才子、佳人,都不大出現了,偶然出現,也得打扮成平常人;是 的,這時候的小說的人物,主要的是些平常人了,這是平民世紀啊。至于文,長篇議論文發 展了工具性,讓人們更如意的也更精密的說出他們的話,但是這已經成為訴諸理性的了。訴 諸情感的是那發展在後的小品散文,就是那標榜「生活的藝術」,抒寫「身邊瑣事」的。這 倒是回到趣味中心,企圖着教人「百讀不厭」的,確乎也風行過一時。然而時代太緊張了, 不容許人們那麼悠閒;大家嫌小品文近乎所謂「軟性」,丟下了它去找那「硬性」的東西。


  



  
文藝作品的讀者變了質了,作品本身也變了質了,意義和使命壓下了趣味,認識和行動 壓下了快感。這也許就是所謂「硬」的解釋。「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經的讀,自然就不容 易讓人「愛不釋手」,「百讀不厭」。於是「百讀不厭」就不成其為評價的標準了,至少不 成其為主要的標準了。但是文藝是欣賞的對象,它究竟是形象化的,訴諸情感的,怎麼 「硬」也不能「硬」到和論文或公式一樣。詩雖然不必再講那帶幾分機械性的聲調,卻不能 不講節奏,說話不也有輕重高低快慢嗎?節奏合式,才能集中,才能夠高度集中。文也有文 的節奏,配合著意義使意義集中。小說是不注重故事或情節了,但也總得有些契機來表現生 活和批評它;這些契機得費心思去選擇和配合,才能夠將那要說的話,要傳達的意義,完整 的說出來,傳達出來。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義,才見出情感,才讓人樂意接受,「欣賞」就 是「樂意接受」的意思。能夠這樣讓人欣賞的作品是好的,是否「百讀不厭」,可以不論。 在這種情形之下,筆者同意:《李有才板話》即使沒有人想重讀一遍,也不減少它的價值, 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