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朱自清散文    P 119


作者:朱自清
頁數:119 / 189
類別:白話散文

 

朱自清散文

作者:朱自清
第119,共189。
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瞭解和體會。所謂「意自 見」,「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這是不能着急的。這詩句原是安慰和勉勵那考試失敗的 章惇秀才的話,勸他回家再去安心讀書,說「舊書」不嫌多讀,越讀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 經典值得「百回讀」,但是這裡着重的還在那讀書的人。簡化成「百讀不厭」這個成語,卻 就着重在讀的書或作品了。這成語常跟另一成語「愛不釋手」配合著,在讀的時候「愛不釋 手」,讀過了以後「百讀不厭」。這是一種讚詞和評語,傳統上確乎是一個評價的標準。當 然,「百讀」只是「重讀」「多讀」「屢讀」的意思,並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的讀下去。

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注 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但 是後來所謂「百讀不厭」,往往不指經典而指一些詩,一些文,以及一些小說;這些作品讀 起來津津有味,重讀,屢讀也不膩味,所以說「不厭」:「不厭」不但是「不討厭」,並且 是「不厭倦」。詩文和小說都是文藝作品,這裡面也有一些語言和歷史的課題,詩文也有些 註解和考證;小說方面呢,卻直到近代才有人注意這些課題,於是也有了種種考證。但是過 去一般讀者只注意詩文的註解,不大留心那些課題,對於小說更其如此。他們集中在本文的 吟誦或瀏覽上。這些人吟誦詩文是為了欣賞,甚至于只為了消遣,瀏覽或閲讀小說更只是為 了消遣,他們要求的是趣味,是快感。這跟誦讀經典不一樣。誦讀經典是為了知識,為了教 訓,得認真,嚴肅,正襟危坐的讀,不像讀詩文和小說可以馬馬虎虎的,隨隨便便的,在床 上,在火車輪船上都成。這麼著可還能夠教人「百讀不厭」,那些詩文和小說到底是靠了什 麼呢?



  
在筆者看來,詩文主要是靠了聲調,小說主要是靠了情節。過去一般讀者大概都會吟 誦,他們吟誦詩文,從那吟誦的聲調或吟誦的音樂得到趣味或快感,意義的關係很少;只要 懂得字面兒,全篇的意義弄不清楚也不要緊的。梁啟超先生說過李義山的一些詩,雖然不懂 得究竟是什麼意思,可是讀起來還是很有趣味(大意)。這種趣味大概一部分在那些字面兒 的影象上,一部分就在那七言律詩的音樂上。字面兒的影象引起人們奇麗的感覺;這種影象 所表示的往往是珍奇,華麗的景物,平常人不容易接觸到的,所謂「七寶樓台」之類。民間 文藝裡常常見到的「牙床」等等,也正是這種作用。民間流行的小調以音樂為主,而不注重 詞句,欣賞也偏重在音樂上,跟吟誦詩文也正相同。感覺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 使是字面兒的影象所引起的感覺,也還多少有這種情形,至于小調和吟誦,更顯然直接訴諸 聽覺,難怪容易喚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至于意義的欣賞,得靠綜合諸感覺的想象力,這個 得有長期的教養才成。然而就像教養很深的梁啟超先生,有時也還讓感覺領着走,足見感覺 的力量之大。

小說的「百讀不厭」,主要的是靠了故事或情節。人們在兒童時代就愛聽故事,尤其愛 奇怪的故事。成人也還是愛故事,不過那情節得複雜些。這些故事大概總是神仙、武俠、才 子、佳人,經過種種悲歡離合,而以大團圓終場。悲歡離合總得不同尋常,那大團圓才足 奇。小說本來起於民間,起於農民和小市民之間。在封建社會裡,農民和小市民是受着重重 壓迫的,他們沒有多少自由,卻有做白日夢的自由。他們寄託他們的希望于超現實的神仙, 神仙化的武俠,以及望之若神仙的上層社會的才子佳人;他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會變成了這 樣的人物。這自然是不能實現的奇蹟,可是能夠給他們安慰、趣味和快感。他們要大團圓, 正因為他們一輩子是難得大團圓的,奇情也正是常情啊。他們同情故事中的人物,「設身處 地」的「替古人擔憂」,這也因為事奇人奇的原故。過去的小說似乎始終沒有完全移交到士 大夫的手裡。士大夫讀小說,只是看閒書,就是作小說,也只是遊戲文章,總而言之,消遣 而已。他們得化裝為小市民來欣賞,來寫作;在他們看,小說奇於事實,只是一種玩藝兒, 所以不能認真、嚴肅,只是消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