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朱自清散文    P 116


作者:朱自清
頁數:116 / 189
類別:白話散文

 

朱自清散文

作者:朱自清
第116,共189。
民眾,尤其農民,大多數是聽天由命安分安己的,他們慣于忍饑挨餓,幾千年來都如 此。除非到了最後關頭,他們是不會行動的。他們到別處就食,搶米,吃大戶,甚至于造 反,都是被逼得無路可走才如此。這裡可以注意的是他們不說話:「不得了」就行動,忍得 住就沉默。他們要飯吃,卻不知道自己應該有飯吃;他們行動,卻覺得這種行動是不合法 的,所以就索性不說什麼話。說話的還是士人。他們由於印刷的發明和教育的發展等等,人 數加多了,吃飯的機會可並不加多,於是許多人也感到吃飯難了。這就有了「世上無如吃飯 難」的慨嘆。雖然難,比起小民來還是容易。因為他們究竟屬於治者,「百足之蟲,死而不 僵」,有的是做官的本家和親戚朋友,總得給口飯吃;這飯並且總比小民吃的好。孟子說做 官可以讓「所識窮乏者得我」,自古以來做了官就有引用窮本家窮親戚窮朋友的義務。到了 民國,黎元洪總統更提出了「有飯大家吃」的話。這真是「菩薩」心腸,可是當時只當作笑 話。原來這句話說在一位總統嘴裡,就是賢愚不分,賞罰不明,就是糊塗。然而到了那時 候,這句話卻已經藏在差不多每一個士人的心裡。難得的倒是這糊塗!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上五四運動,帶來了一連串的變化,中華民國在一顛一拐的走着之字 路,走向現代化了。我們有了知識階級,也有了勞動階級,有了索薪,也有了罷工,這些都 在要求「有飯大家吃」。知識階級改變了士人的面目,勞動階級改變了小民的面目,他們開 始了集體的行動;他們不能再安貧樂道了,也不能再安分守己了,他們認出了吃飯是天賦人 權,公開的要飯吃,不是大吃大喝,是夠吃夠喝,甚至于只要有吃有喝。然而這還只是剛起 頭。到了這次世界大戰當中,羅斯福總統提出了四大自由,第四項是「免于匱乏的自由」。 「匱乏」自然以沒飯吃為首,人們至少該有免于沒飯吃的自由。這就加強了人民的吃飯權, 也肯定了人民的吃飯的要求;這也是「有飯大家吃」,但是着眼在平民,在全民,意義大不 同了。



  
抗戰勝利後的中國,想不到吃飯更難,沒飯吃的也更多了。到了今天一般人民真是不得 了,再也忍不住了,吃不飽甚至沒飯吃,什麼禮義什麼文化都說不上。這日子就是不知道吃 飯權也會起來行動了,知道了吃飯權的,更怎麼能夠不起來行動,要求這種「免于匱乏的自 由」呢?於是學生寫出「饑餓事大,讀書事小」的標語,工人喊出「我們要吃飯」的口號。 這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回一般人民公開的承認了吃飯第一。這其實比悶在心裡糊塗的騷動好得 多;這是集體的要求,集體是有組織的,有組織就不容易大亂了。可是有組織也不容易散; 人情加上人權,這集體的行動是壓不下也打不散的,直到大家有飯吃的那一天。

1947621日作。


  

(原載194776日上海《大公報》副刊《星期文藝》第9期)

論雅俗共賞

陶淵明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詩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樂事,「素心 人」當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這兩句詩後來凝結成「賞奇析疑」一個成語,「賞奇析 疑」是一種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農家子弟是沒有份兒的。然而又出現了「雅俗共賞」這一 個成語,「共賞」顯然是「共欣賞」的簡化,可是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 賞,那欣賞的大概不會還是「奇文」罷。這句成語不知道起於什麼時代,從語氣看來,似乎 雅人多少得理會到甚至遷就着俗人的樣子,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後罷。

原來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我們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後,門第迅速的垮了 台,社會的等級不像先前那樣固定了,「士」和「民」這兩個等級的分界不像先前的嚴格和 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來的多,士人流落民間的究竟少,老 百姓加入士流的卻漸漸多起來。王侯將相早就沒有種了,讀書人到了這時候也沒有種了;只 要家裡能夠勉強供給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個「讀書種子」;去參加那些公 開的考試,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個紳士。這種進展經過唐末跟五代的長期的變亂加了 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術的發達,學校多起來了,士人也多起來了,士人的地位加強,責 任也加重了。這些士人多數是來自民間的新的分子,他們多少保留着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 態度。他們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 家是這樣,也就不覺其寒塵;不但不覺其寒塵,還要重新估定價值,至少也得調整那舊來的 標準與尺度。「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這裡並非打倒舊標準,只是要求 那些雅士理會到或遷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讓大家打成一片。當然,所謂「提出」和「要 求」,都只是不自覺的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