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茂,巢縣人。 初從陳埜先,已而來歸。 從定江左,滅陳友諒。 平中原、山西、陝西。 積功授武昌衛副千戶。 征西蜀。 克瞿唐關,入重慶。 下左、右兩江及田州。 進神策衛指揮僉事。 調廣州左衛。 平陽春、清遠、英德、翁源、博羅諸山寨叛蠻及東莞、龍川諸縣亂民,進指揮同知。 平電白、歸善賊,再遷都指揮同知,世襲指揮使。 數剿連州、廣西湖廣諸瑤賊。 上言:「廣東南邊大海,奸宄出沒。 東莞、筍岡諸縣逋逃蜒戶,附居海島。 遇官軍則詭稱捕魚;遇番賊則同為寇盜。 飄忽不常,難於訊詰。 不若籍以為兵,庶便約束。 」又請設沿海依山廣海、碣石、神電等二十四衛所。 築城浚池,收集海島隱料無籍等軍。 仍于山海要害地立堡屯軍,以備不虞。 皆報可。 進都指揮使。 久之卒,賜葬安德門。 長子榮襲職。 次子英,果毅有父風,亦以軍功為廣東都指揮使,有聲永樂中。 丁玉,初名國珍,河中人。 仕韓林兒為御史,才辨有時譽。 呂珍破安豐,玉來歸。 隨征彭蠡,為九江知府。 大兵還建康,彭澤山民叛,玉聚鄉兵討平之。 太祖嘉其武略,命兼指揮,更名玉。 從傅友德克衡州,以指揮同知鎮其地。 復調守永州。 玉有文武才,撫輯新附,威望甚著。 洪武元年,進都指揮使,尋兼行省參政,鎮廣西。 十年召為右御史大夫。 四川威茂土酋董貼裡叛,以玉為平羌將軍討之。 至威州,貼裡降。 承製設威州千戶所。 十二年平松州,玉遣指揮高顯等城之,請立軍衛。 帝謂松州山多田少,耕種不能贍軍,守之非策。 玉言:松州為西羌要地,軍衛不可罷。 遂設官築戍如玉議。 會四川妖人彭普貴為亂,焚掠十四州縣。 指揮普亮等不能克,命玉移軍討滅之。 帝手敕褒美,轉左御史大夫。 師還,拜大都督府左都督。 十三年坐胡惟庸姻誅。 郭雲,南陽人。 長八尺餘,狀貌魁偉。 元季聚義兵保裕州泉白寨,累官湖廣行省平章政事。 元主北奔,河南郡縣皆下,雲獨堅守。 大將軍徐達遣指揮曹諒圍之,雲出戰,被執。 大將軍呵之跪。 雲植立,嫚罵求死。 脅以刃,不動。 大將軍壯之,系送京師。 太祖奇其狀貌,釋之。 時帝方閲《漢書》,問識字否,對曰:「識。 」因以書授之。 雲誦其書甚習。 帝大喜,厚加賞賜,用為溧水知縣,有政聲。 帝益以為賢,特擢南陽衛指揮僉事,使還鄉收故部曲,就戍其地,凡數年卒。 長子洪,年甫十三。 帝為下制曰:「雲出田間,倡義旗,保鄉曲,崎嶇累年,竭心所事。 王師北伐,人神響應。 而云數戰不屈,勢窮援絶,終無異志。 朕嘉其節概。 試之有司,則閭閻頌德;俾鎮故鄉,則軍民樂業。 雖無汗馬之勛,倒戈之效,治績克著,忠義凜然。 子洪可入開國功臣列,授宣武將軍、飛熊衛親軍指揮使司僉事,世襲。 」其同時以降將予世職者有王溥。 溥,安仁人。 仕陳友諒為平章,守建昌。 太祖命將攻之,不克。 硃亮祖擊于饒之安仁港,亦失利。 友諒將李明道之寇信州也,溥弟漢二在軍,俱為胡大海擒,歸於行省李文忠,文忠命二人招溥。 是歲,太祖拔江州,友諒走武昌,溥乃遣使降,命仍守建昌。 明年,太祖次龍興,帥其眾來見,數慰勞。 從歸建康,賜第聚寶門外,號其街曰「宰相街」,以寵異之。 尋遣取撫州及江西未附郡縣。 從克武昌,進中書右丞。 洪武元年,命兼詹事府副詹事。 從大將軍北征,屢有功。 賜文幣,擢河南行省平章,不署事。 歲祿視李伯升、潘元明。 初,溥未仕時,奉母葉氏避兵貴溪。 遇亂,與母相失,凡十八年。 嘗夢母若告以所在,至是從容言于帝,請歸省墳墓。 許之,且命禮官具祭物。 溥率士卒之貴溪,求不得,晝夜號泣。 居人吳海言:「夫人為賊逼,投井中死矣。 」溥求得井,有鼠自井出,投溥懷中,旋復入井。 汲井索之,母屍在焉。 哀呼不自勝,乃具棺斂,即其地以葬。 溥卒,子孫世襲指揮同知。 贊曰:文輝、司馬任寄股肱,葉旺、馬雲效著邊域;大亨以端直見思,郭雲以政績蒙寵。 他如蔡遷、王銘、甯正、金興旺輩,或善戰,或善守,或善撫綏,要皆一時良將也。 蓋明運初興,人材蔚起,鐵券、丹符之外,其可稱者猶如此。 以視詩人《兔罝》之詠,何多讓哉。 列傳第二十三 陳遇(秦從龍) 葉兌 范常(潘庭堅) 宋思顏(夏煜) 郭景祥(李夢庚)王濂 (毛騏) 楊元杲(阮弘道 汪河) 孔克仁 陳遇,字中行,先世曹人。 高祖義甫,宋翰林學士,徙居建康,子孫因家焉。 遇天資沉粹,篤學博覽,精象數之學。 元末為溫州教授,已而棄官歸隱。 學者稱為靜誠先生。 太祖渡江,以秦從龍薦,發書聘之,引伊、呂、諸葛為喻。 遇至,與語,大悅,遂留參密議,日見親信。 太祖為吳王,授供奉司丞,辭。 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學士,皆辭。 乃賜肩輿一乘,衛士十人護出入,以示榮寵。 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隱,還賜金帛。 除中書左丞,又辭。 明年召對華蓋殿,賜坐,命草《平西詔》。 授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大學士,復辭。 西域進良馬,遇引漢故事以諫。 除太常少卿,固辭。 強之,不可。 最後除禮部尚書,又固辭。 帝沉吟良久,從之。 自是不復強以官。 帝嘗從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學未成,請俟異日。 」帝亦弗強也。 遇自開基之始,即侍帷幄。 帝嘗問保國安民至計,遇對:「以不嗜殺人,薄斂,任賢,復先王禮樂為首務。 」廷臣或有過被譴責,遇力為解,多得全釋。 其計畫多秘不傳,而寵禮之隆,勛戚大臣無與比者。 數監幸其第,語必稱「先生」,或呼為「君子」。 命爵輒辭,終成其高。 十七年卒,賜葬鐘山。 子恭,舉人,累官工部尚書,有能聲。 遇弟遠,字中復,嘗隨遇侍帝。 永樂初,為翰林待詔,精繪事。 遠子孟顒,善書。 秦從龍,字元之,洛陽人。 仕元,官江南行台侍御史。 兵亂,避居鎮江。 徐達之攻鎮江也,太祖謂之曰:「聞有秦元之者,才器老成,汝當詢訪,致吾欲見意。 」達下鎮江,訪得之。 太祖命從子文正、甥李文忠奉金綺造其廬聘焉。 從龍與妻陳偕來,太祖自迎之於龍江。 時太祖居富民家,因邀從龍與同處,朝夕訪以時事。 已,即元御史台為府,居從龍西華門外,事無大小悉與之謀。 嘗以筆書漆簡,問答甚密,左右皆不能知。 從龍生日,太祖與世子厚有贈遺,或親至其家燕飲。 至正二十五年冬,從龍子澤死,請告歸。 太祖出郊握手送之。 尋病卒,年七十,太祖驚悼。 時方督軍至鎮江,親臨哭之,厚恤其家,命有司營葬。 葉兌,字良仲,寧海人。 以經濟自負,尤精天文、地理、卜筮之書。 元末,知天運有歸,以布衣獻書太祖。 列一綱三目,言天下大計。 時太祖已定寧越,規取張士誠、方國珍。 而察罕兵勢甚盛,遣使至金陵招太祖,故兌書於三者籌之為詳。 其略曰: 第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