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十一月,大軍進攻平江,築長圍困之。 士誠距守數月。 太祖貽書招之曰:「古之豪傑,以畏天順民為賢,以全身保族為智 ,漢竇融、宋錢亻叔是也。 爾宜三思,勿自取夷滅,為天下笑。 」士誠不報,數突圍決戰,不利。 李伯升知士誠困甚,遣所善客逾城說士誠曰:「初公所恃者,湖州、嘉興、杭州耳,今皆失矣。 獨守此城,恐變從中起,公雖欲死,不可得也。 莫若順天命,遣使金陵,稱公所以歸義救民之意,開城門,幅巾待命,當不失萬戶侯。 且公之地,譬如博者,得人之物而復失之,于公何損?」士誠仰觀良久曰:「吾將思之。 」乃謝客,竟不降。 士誠故有勇勝軍號「十條龍」者,皆驍猛善鬥,每被銀鎧錦衣出入陣中,至是亦悉敗,溺萬里橋下死。 最後丞相士信中礮死,城中洶洶無固志。 二十七年九月,城破,士誠收餘眾戰于萬壽寺東街,眾散走。 倉皇歸府第,拒戶自縊。 故部將趙世雄解之。 大將軍達數遣李伯升、潘元紹等諭意,士誠瞑目不答。 舁出葑門,入舟,不復食。 至金陵,竟自縊死,年四十七。 命具棺葬之。 方士誠之被圍也,語其妻劉曰:「吾敗且死矣,若曹何為?」劉答曰:「君無憂,妾必不負君。 」積薪齊雲樓下。 城破,驅群妾登樓 ,令養子辰保縱火焚之,亦自縊。 有二幼子匿民間,不知所終。 先是,黃敬夫等三人用事,吳人知士誠必敗,有「黃菜葉」十七字之謡,其後卒驗雲。 莫天祐者,元末聚眾保無錫州,士誠招之。 不從。 以兵攻之,亦不克。 士誠既受元官,天祐乃降。 士誠累表為同僉樞密院事。 及平江既圍 ,他城皆下,惟天祐堅守。 士誠破,胡廷瑞急攻之,乃降。 太祖以其多傷我兵,誅之。 李伯升仕士誠至司徒,既降,命仍故官,進中書平章同知詹事府事。 嘗將兵討平湖廣慈利蠻,又為征南右副將軍 ,同吳良討靖州蠻。 後坐胡黨死。 潘元明以平章守杭州降,仍為行省平章,與伯升俱歲食祿七百五十石,不治事。 雲南平,以元明署布政司事,卒官。 士誠自起至亡,凡十四年。 方國珍,黃岩人。 長身黑面,體白如瓠,力逐奔馬。 世以販鹽浮海為業。 元至正八年,有蔡亂頭者,行剽海上,有司發兵捕之。 國珍怨家告其通寇。 國珍殺怨家,遂與兄國璋、弟國瑛、國珉亡入海,聚眾數千人,劫運艘,梗海道。 行省參政朵兒只班討之,兵敗,為所執,脅使請于朝,授定海尉。 尋叛,寇溫州。 元以孛羅帖木兒為行省左丞,督兵往討,覆敗,被執。 乃遣大司農達識帖睦邇招之降。 已而汝、潁兵起,元募舟師守江。 國珍疑懼,復叛。 誘殺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亡入海。 使人潛至京師,賂諸權貴,仍許降,授徽州路治中。 國珍不聽命,陷台州,焚蘇之太倉。 元復以海道漕運萬戶招之,乃受官。 尋進行省參政,俾以兵攻張士誠。 士誠遣將禦之崑山。 國珍七戰七捷。 會士誠亦降,乃罷兵。 先是,天下承平,國珍兄弟始倡亂海上,有司憚于用兵,一意招撫。 惟都事劉基以國珍首逆,數降數叛,不可赦。 朝議不聽。 國珍既授官,據有慶元、溫、台之地,益強不可制。 國珍之初作亂也,元出空名宣敕數十道募人擊賊。 海濱壯士多應募立功。 所司邀重賄,不輒與,有一家數人死事卒不得官者。 而國珍之徒,一再招諭,皆至大官。 由是民慕為盜,從國珍者益眾。 元既失江、淮,資國珍舟以通海運,重以官爵覊縻之,而無以難也。 有張子善者,好縱橫術,說國珍以師溯江窺江東,北略青、徐、遼海。 國珍曰:「吾始志不及此。 」謝之去。 太祖已取婺州,使主簿蔡元剛使慶元。 國珍謀于其下曰:「江左號令嚴明,恐不能與抗。 況為我敵者,西有吳,南有閩。 莫若姑示順從,藉為聲援以觀變。 」眾以為然。 於是遣使奉書進黃金五十斤,白金百斤,文綺百匹。 太祖復遣鎮撫孫養浩報之。 國珍請以溫、台、慶元三郡獻,且遣次子關為質。 太祖卻其質,厚賜而遣之;復使博士夏煜往,拜國珍福建行省平章事,弟國瑛參知政事,國珉樞密分院僉事。 國珍名獻三郡,實陰持兩端。 煜既至,乃詐稱疾,自言老不任職,惟受平章印誥而已。 太祖察其情,以書諭曰:「吾始以汝豪傑識時務,故命汝專制一方。 汝顧中懷叵測,欲覘我虛實則遣侍子,欲卻我官爵則稱老病。 夫智者轉敗為功,賢者因禍成福,汝審圖之。 」是時國珍歲歲治海舟,為元氵曹張士誠粟十餘萬石于京師,元累進國珍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衢國公,分省慶元。 國珍受之如故,特以甘言謝太祖,絶無內附意。 及得所諭書,竟不省。 太祖復以書諭曰:「福基于至誠,禍生於反覆,隗囂、公孫述故轍可鑒。 大軍一出,不可虛辭解也。 」國珍詐窮,復陽為惶懼謝罪,以金寶飾鞍馬獻。 太祖復卻之。 已而苗帥蔣英等叛,殺胡大海,持首奔國珍,國珍不受,自台州奔福建。 國璋守台,邀擊之,為所敗,被殺,太祖遣使弔祭。 踰年,溫人周宗道以平陽來降。 國珍從子明善守溫以兵爭。 參軍胡深擊敗之,遂下瑞安,進兵溫州。 國珍恐,請歲輸白金三萬兩給軍,俟杭州下,即納土來歸。 太祖詔深班師。 吳元年克杭州。 國珍據境自如,遣間諜假貢獻名覘勝負,又數通好於擴廓帖木兒及陳友定,圖為掎角。 太祖聞之怒,貽書數其十二罪,復責軍糧二十萬石。 國珍集眾議,郎中張本仁、左丞劉庸等皆言不可從。 有丘楠者,獨爭曰:「彼所言均非公福也。 惟智可以決事,惟信可以守國,惟直可以用兵。 公經營浙東十餘年矣,遷延猶豫,計不早定,不可謂智。 既許之降,抑又倍焉,不可謂信。 彼之征師,則有詞矣,我實負彼,不可謂直。 幸而扶服請命,庶幾可視錢亻叔乎?」國珍不聽,惟日夜運珍寶,治舟楫,為航海計。 九月,太祖已破平江,命參政硃亮祖攻台州,國瑛迎戰敗走。 進克溫州。 征南將軍湯和以大軍長驅抵慶元。 國珍帥所部遁入海。 追敗之盤嶼,其部將相次降。 和數令人示以順逆,國珍乃遣子關奉表乞降曰:「臣聞天無所不覆,地無所不載。 王者體天法地,於人無所不容。 臣荷主上覆載之德舊矣,不敢自絶于天地,故一陳愚衷。 臣本庸才,遭時多故,起身海島,非有父兄相藉之力,又非有帝制自為之心。 方主上霆擊電掣,至于婺州,臣愚即遣子入侍,固已知主上有今日矣,將以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餘潤。 而主上推誠布公,俾守鄉郡,如故吳越事。 臣遵奉條約,不敢妄生節目。 子姓不戒,潛構釁端,猥勞問罪之師,私心戰兢,用是俾守者出迎。 然而未免浮海,何也?孝子之於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臣之情事適與此類。 即欲面縛待罪闕廷,復恐嬰斧鉞之誅,使天下後世不知臣得罪之深,將謂主上不能容臣,豈不累天地大德哉。 」蓋幕下士詹鼎詞也。 太祖覽而憐之,賜書曰:「汝違吾諭,不即斂手歸命,次且海外,負恩實多。 今者窮蹙無聊,情詞哀懇,吾當以汝此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汝勿自疑。 」遂促國珍入朝,面讓之曰:「若來得毋晚乎!」國珍頓首謝。 授廣西行省左丞,食祿不之官。 數歲,卒於京師。 子禮,官廣洋衛指揮僉事;關,虎賁衛千戶所鎮撫。 關弟行,字明敏,善詩,承旨宋濂嘗稱之。 第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