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關先生等陷大寧,復犯上都。 田豐陷保定,元遣使招之,被殺。 王士誠又躪晉、冀。 元將孛羅敗之於台州 ,遂入東平與豐合。 福通嘗責李武、崔德逗撓,將罪之。 二十一年夏,兩人叛去,降于李思齊。 時李喜喜、關先生等東西轉戰,已多走死,餘黨自高麗還寇上都,孛羅復擊降之。 而察罕既取汴梁,遂遣子擴廓討東平,脅降田豐、王士誠,乘勝定山東。 惟陳猱頭者,獨守益都不下,與福通遙為聲援。 二十二年六月,豐、士誠乘閒刺殺察罕,入益都。 元以兵柄付擴廓,圍城數重,猱頭等告急。 福通自安豐引兵赴援 ,遇元師于火星埠,大敗走還。 元兵急攻益都,穴地道以入,殺豐、士城,而械送猱頭于京師,林兒勢大窘。 明年,張士誠將呂珍圍安豐,林兒告急於太祖。 太祖曰:「安豐破則士誠益強。 」遂親帥師往救,而珍已入城殺福通。 太祖擊走珍,以林兒歸,居之滁州。 明年,太祖為吳王。 又二年,林兒卒。 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雲。 初,太祖駐和陽,郭子興卒,林兒牒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 ,太祖為左副元帥。 時太祖以孤軍保一城,而林兒稱宋後,四方響應,遂用其年號以令軍中。 林兒歿,始以明年為吳元年。 其年,遣大將軍定中原,順帝北走,距林兒亡僅歲余。 林兒僭號凡十二年。 贊曰:元之末季,群雄蜂起。 子興據有濠州,地偏勢弱。 然有明基業,實肇于滁陽一旅。 子興之封王祀廟,食報久長 ,良有以也。 林兒橫據中原,縱兵蹂躪,蔽遮江、淮十有餘年。 太祖得以從容締造者,藉其力焉。 帝王之興,必有先驅者資之以成其業,夫豈偶然哉! 列傳第十一 陳友諒 張士誠 方國珍 明玉珍 陳友諒,沔陽漁家子也。 本謝氏,祖贅于陳,因從其姓。 少讀書,略通文義。 有術者相其先世墓地 ,曰「法當貴」,友諒心竊喜。 嘗為縣小吏,非其好也。 徐壽輝兵起,友諒往從之,依其將倪文俊為簿掾。 壽輝,羅田人,又名真一,業販布。 元末盜起,袁州僧彭瑩玉以妖術與麻城鄒普勝聚眾為亂 ,用紅巾為號,奇壽輝狀貌,遂推為主。 至正十一年九月陷蘄水及黃州路,敗元威順王寬徹不花。 遂即蘄水為都,稱皇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以普勝為太師。 未幾,陷饒、信。 明年分兵四出,連陷湖廣、江西諸郡縣。 遂破昱嶺關,陷杭州。 別將趙普勝等陷太平諸路。 勢大振。 然無遠志,所得不能守。 明年為元師所破,壽輝走免。 已而復熾,遷都漢陽,為其丞相倪文俊所制。 十七年九月,文俊謀弒壽輝,不克,奔黃州。 時友諒隷文俊麾下,數有功 ,為領兵元帥。 遂乘釁殺文俊,並其兵,自稱宣慰使,尋稱平章政事。 明年,陷安慶,又破龍興、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撫州。 已 ,又破建昌、贛、汀、信、衢。 當是時,江以南惟友諒兵最強。 太祖之取太平也,與為鄰。 友諒陷元池州,太祖遣常遇春擊取之,由是數相攻擊。 趙普勝者 ,故驍將,號「雙刀趙」。 初與俞通海等屯巢湖,同歸太祖,叛去歸壽輝。 至是為友諒守安慶,數引兵爭池州、太平,往來掠境上。 太祖患之,啖普勝客,使潛入友諒軍間普勝。 普勝不之覺,見友諒使者輒訴功,悻悻有德色。 友諒銜之,疑其貳於己,以會師為名,自江州猝至。 普勝以燒羊逆于雁漢。 甫登舟,友諒即殺普勝,並其軍。 乃以輕兵襲池州,為徐達等擊敗,師盡覆。 始友諒破龍興,壽輝欲徙都之,友諒不可。 未幾,壽輝遽發漢陽,次江州。 江州 ,友諒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壽輝入,即閉城門,悉殺其所部。 即江州為都,奉壽輝以居,而自稱漢王,置王府官屬。 遂挾壽輝東下,攻太平。 太平城堅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 士卒緣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 志益驕。 進駐采石磯,遣部將陽白事壽輝前,戒壯士挾鐵撾擊碎其首。 壽輝既死,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皆仍故官。 會大風雨,群臣班沙岸稱賀,不能成禮。 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既僭號,盡有江西、湖廣之地,恃其兵強,欲東取應天。 太祖患友諒與張士誠合 ,乃設計令其故人康茂才為書誘之,令速來。 友諒果引舟師東下,至江東橋,呼茂才不應,始知為所紿。 戰于龍灣,大敗。 潮落舟膠,死者無算,亡戰艦數百,乘輕舸走。 張德勝追敗之慈湖,焚其舟。 馮國勝以五翼軍蹙之,友諒出皁旗軍迎戰,又大敗。 遂棄太平,走江州。 太祖兵乘勝取安慶,其將於光、歐普祥皆降。 明年,友諒遣兵復陷安慶。 太祖自將伐之,復安慶,長驅至江州。 友諒戰敗,夜挈妻子奔武昌。 其將吳宏以饒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龍興降。 友諒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樓船數百艘,皆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 ,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艫箱皆裹以鐵。 載家屬百官,盡鋭攻南昌,飛梯衝車,百道併進。 太祖從子文正及鄧愈堅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將救之。 友諒聞太祖至,撤圍,東出鄱陽湖,遇于康郎山。 友諒集巨艦,連鎖為陣,太祖兵不能仰攻,連戰三日,幾殆。 已,東北風起,乃縱火焚友諒舟,其弟友仁等皆燒死。 友仁號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諒氣沮。 是戰也,太祖舟雖小,然輕駛,友諒軍俱艨艟巨艦,不利進退,以是敗。 太祖所乘舟檣白,友諒約軍士明日併力攻白檣舟。 太祖知之,令舟檣盡白。 翌日復戰,自辰至午,友諒軍大敗。 友諒欲退保奚山 ,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歸路。 持數日,友諒謀于眾。 右金吾將軍曰:「出湖難,宜焚舟登陸,直趨湖南圖再舉。 」左金吾將軍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騎躡我,進退失所據,大事去矣。 」友諒不能決,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 」左金吾以言不用,舉所部來降。 右金吾知之,亦降。 友諒益困。 太祖凡再移友諒書,其略曰:「吾欲與公約從,各安一方,以俟天命。 公失計,肆毒於我。 我輕師間出,奄有公龍興十一郡,猶不自悔禍,復構兵端。 一困于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重罹塗炭。 公即幸生還,亦宜卻帝號,坐待真主,不則喪家滅姓,悔晚矣。 」友諒得書忿恚,不報。 久之乏食,突圍出湖口。 諸將自上流邀擊之,大戰涇江口。 漢軍且鬥且走,日暮猶不解。 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 軍大潰,太子善兒被執。 太尉張定邊夜挾友諒次子理,載其屍遁還武昌。 友諒豪侈,嘗造鏤金床甚工,宮中器物類是。 既亡,江西行省以床進。 太祖嘆曰:「此與孟昶七寶溺器何異!」命有司毀之。 友諒僭號凡四年。 子理既還武昌,嗣偽位,改元德壽。 是冬,太祖親征武昌。 明年二月再親征。 其丞相張必先自岳州來援,次洪山。 常遇春擊擒之 ,徇于城下。 必先,驍將也,軍中號「潑張」,倚為重。 及被擒,城中大懼,由是欲降者眾。 太祖乃遣其故臣羅復仁入城招理。 理遂降,入軍門,俯伏不敢視。 太祖見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 」府庫財物恣理取,旋應天,授爵歸德侯。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