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年生產物價值日趨減落的國家,決不能保留這同量的貨幣。 貨幣的唯一功用,是周轉消費品。 賴有貨幣,食品、材料與制成品才可實行賣買,而分配給正當的消費者。 一國每年所能通用的貨幣量,取決於每年在國內流通的消費品的價值。 每年在國內流通的消費品,不是本國土地和勞動的直接生產物,就是用本國生產物購買進來的物品。 國內生產物的價值減少了,每年在國內流通的消費品的價值亦必減少,因而,國內每年所能通用的貨幣量,亦必減少。 因生產物年年減少而被逐出國內流通領域以外的貨幣,決不能棄無所用。 貨幣所有者由於利害關系,決不願自己的貨幣放著不用。 國內沒有用途,他就會不顧法律,不顧禁止,送往外國,用來購買國內有用的各種消費物品。 貨幣每年的輸出,將在一定期間內繼續著,使國內人民每年的消費額,超過他們本國年產物的價值。 繁榮時代從積下來年產物所購買的金銀,在這逆境中可支持他們一些時候。 但在這場合,金銀輸出,不是民生凋敝的原因,而是民生凋敝的結果。 實際說來,這種輸出,甚至還可暫時減少民生凋敝的痛苦。 反過來說,一國年產物的價值增加了,貨幣量亦必自然增加。 每年在國內流通的消費品價值增加了,當然需要更多的貨幣量來流通。 因此,有一部分增加的生產物,必定會四散出去,在有金銀的地方,購買必要增加的金銀。 但在這場合,金銀增加,只是社會繁榮的結果,而不是社會繁榮的原因。 購買金銀的條件,是到處一樣的。 從礦山掘出,再運到市上來,總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或資本。 為這事業而勞動而投資的人,總需要農食住的供給與收入。 這一定數量的供給和收入,就是購買金銀的價格。 在英格蘭購買金銀是這樣,在秘魯購買金銀也是這樣。 需要金銀的國家,只要出得起這個價格,用不著擔心所需的金銀會長久缺乏。 而不需要的金銀,亦不會長久留在國內。 所以,無論我們根據明白合理的說法,說構成一國真實財富與收入的,是一國勞動和土地的年產物的價值,或是依隨通俗的偏見,說構成一國真實財富與收入的,是國內流通的貴金屬量――總之,無論就哪一個觀點說,奢侈都是公眾的敵人,節儉都是社會的恩人。 第2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2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