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本都是由流動資本變成的,而且要不斷地由流動資本來補充。 營業上一切有用的機器工具,都出自流動資本。 流動資本提供建造機器的材料,提供維持建造機器的工人的費用。 機器制成以後,又常須有流動資本來修理。 沒有流動資本,固定資本不能提供任何收入。 工作所用的材料,工人生存所賴的食料,都出自流動資本。 沒有流動資本,即使最有用的機器工具,亦不能生產一點東西。 土地無論怎樣改良,沒有流動資本,亦不能提供收入。 維持耕作和收獲的工人,也非有流動資本不可。 固定資衣和流動資本,具有同一目的,也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使留供目前消費的資財不致匱乏,而且能增加。 人民的衣食住,都仰給於這種資財。 人民的貧富,亦取決於這兩種資本所能提供的這項資財是豐饒還是貧乏。 為了補充社會上固定資本和供目前消費的資財,需要不斷從流動資本中抽出大部分,所從流動資本亦須有不斷的補充。 沒有這仲仆充,流動資本不久就會幹竭。 這種增什有三個主要來源,即土地產物、礦山產物、漁業產物。 達三個資源不斷供給食料和材料。 其中有一部分通過加工制為完成品。 正是由於這種供給,從流動資年抽出的食料、材料、完成品,才有了新的補充。 此外,還必須從礦山采取所需要的維持和補充用來作為貨幣的金屬。 在普通情況下,貨幣雖無須從流動資本抽出來作為固定資本或留供目前消費的資財,但象其他東西一樣,貨幣難免磨損,難免輸往外國,所以仍須不斷加以補充,不過數量小得多罷了。 土地、礦山和漁業都需要有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來經營;其產物,不僅要償還這樣投下的資本,益以利潤,還要償還社會上一切其他資本,益以利潤。 制造者每年消費的食品和材料,山農民年年為之補充;農民每年消費的工業品,由制造者年年為之補充。 這兩個階級同,雖很少以制造品和農產品互相直接交換,但他們之間年年進行交換的實際情況,卻就是如此。 我們知道,農民所有的是穀物、牲畜、亞麻、羊毛;他所要的是衣服、家具、工具。 買穀物、牲畜、亞麻、羊毛的人,不見得就是賣衣服、家具、工具的人。 所以農民先用原生產物換取貨幣;有了貨幣,他就可隨地購買他所需要的制造品。 經營漁業和礦業的資本,亦至少有一部分由土地來補充。 從水里捕魚,從地里掘礦,都少不了地面上的產物。 第1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1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