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讀者易於理解社會一般業務分工所產生的結果,我現在來討論個別制造業分工狀況。 一般人認為,分工最完全的制造業,乃是一些極不重要的制造業。 不重要制造業的分工,實際上並不比重要制造業的分工更為周密。 但是,目的在於供給少數人小量需要的不重要制造業,所雇用的勞動者人數,必然不多,而從事各部門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合在同一工廠內,使觀察者能一覽無遺。 反之,那些大制造業,要供給大多數人的大量需要,所以,各工作部門都雇有許許多多勞動者,要把這許許多多勞動者集合在一個廠內,勢不可能。 我們要同時看見一個部門以上的工人,也不可能。 象這種大制造業的工作,盡管實際上比小制造業分成多得多的部分,但因為這種劃分不能象小制造業的劃分那麼明顯,所以很少人注意到。 扣針制造業是極微小的了,但它的分工往往喚起人們的注意。 所以,我把它引來作為例子。 一個勞動者,如果對於這職業(分工的結果,使扣針的制造成為一種專門職業)沒有受過相當訓練,又不知怎樣使用這職業上的機械(使這種機械有發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結果),那末縱使竭力工作,也許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針,要做二十枚,當然是決不可能了。 但按照現在經營的方法,不但這種作業全部已經成為專門職業,而且這種職業分成若幹部門,其中有大多數也同樣成為專門職業。 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 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種不同的操作。 裝圓頭,塗白色,乃至包裝,都是專門的職業。 這樣,扣針的制造分為十八種操作。 有些工廠,這十八種操作,分由十八個專門工人擔任。 固然,有時一人也兼任二三門。 我見過一個這種小工廠,只雇用十個工人,因此在這一個工廠中,有幾個工人擔任二三種操作。 象這樣一個小工廠的工人,雖很窮困,他們的必要機械設備,雖很簡陋,但他們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針十二磅。 從每磅中等針有四千枚計,這十個工人每日就可成針四萬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四千八百枚。 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務,那末,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針也制造不出來。 他們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適當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數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來。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