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甲辰,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泌卒。 乙卯,以兵部郎中姚南仲為御史中丞,司農卿薛珏為京兆尹,以大理卿李速為黔州刺史、黔州觀察使。 癸亥,以資州刺史龐復為安南都護、本管經略使。 丙寅,貶禮部侍郎劉太真為信州刺史。 以給事中杜黃裳為河南尹。 戊辰,詔以李懷光外孫燕八八為左衛率府冑曹參軍,賜姓名曰李承緒,仍賜錢千貫,俾自營居業。 夏四月乙未,以太子少師蕭昕為工部尚書,致仕,給半祿、料,永為常式。 初致仕官只給半祿,無料,上加之以待老臣,半料自昕始也。 五月戊辰,宋州麥一莖九岐者百餘本。 六月乙未,以光祿卿裴腆為桂管觀察使。 秋七月,以嗣滕王湛然為太子賓客、入回紇使。 八月辛未,以同州刺史竇覦為戶部侍郎。 九月壬戌,詔褚遂良已下至李晟等二十七,圖形于凌煙閣,以繼國初功臣之像。 冬十月丙午,西川韋皋奏與東蠻合力大破吐蕃于故巂州,擒其將臧遮遮。 自是吐蕃挫鋭,竟復巂州。 庚午,百僚請復徽號,不允。 己丑,易定節度使、檢校司空、平章事張孝忠以擅出兵襲蔚州,降檢校司空為左仆射。 桂管觀察、御史中丞孫晟卒。 癸巳,以戶部侍郎竇覦為揚州長史、兼御史大夫、淮南節度使。 十二月庚午,回紇汨咄錄長壽天親昆伽可汗卒。 辛未,以淮南節度使杜亞為東都留守、畿汝州都防禦使,兵部侍郎裴諝為河南尹,司農卿李翼為陝虢都防禦觀察使。 壬申,以陝虢觀察使杜祐檢校禮部尚書,兼揚州長史、淮南節度使。 六年春正月戊辰朔。 戊申,大雪。 二月戊辰朔,百僚會宴于曲江亭,上賦《中和節群臣賜宴》七韻。 是日,百僚進《兆人本業》三卷,司農獻黍粟各一斗。 岐州無憂王寺有佛指骨寸餘,先是取來禁中供養,乙亥,詔送還本寺。 珍戌,以中書舍人陸贄權兵部侍郎。 甲午,以吏部侍郎劉滋為吏部尚書。 丁酉,王武俊守隷州將趙鎬以郡歸李納,武俊怒,以兵攻之。 三月庚子,百僚宴于曲江亭,上賦《上巳詩》一篇賜之。 壬寅,渾瑊自河中來朝。 戊午,牂柯蠻來朝。 甲子,以旱,日色如血,無光。 夏四月甲辰,大風雷。 閏月庚申,太白、辰星聚東井。 戊午,始雨。 五月丙寅朔,上禦紫宸受朝。 上以是月一陰生,臣子道長,父子必以是朔面焉,故取朔日受朝。 壬午,以寧州刺史范希朝為單于大都護、麟勝節度使。 是夏,淮南、浙東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眾。 秋七月丙寅,淮南節度使竇覦卒。 癸酉,復呼親王母曰太妃,公主母曰太儀。 八月丁未,工部尚書致仕鮑防卒。 九月乙丑,收諸道進奏院官印,悉毀之。 己卯,詔:「十一月八日,有事于南郊太廟,行從官吏將士等,一切並令自備食物。 其諸司先無公廚者,以本司闕職物充。 其王府官,度支量給廩物。 其儀仗禮物,並仰御史撙節處分。 」冬十月己亥,文武百僚京城道俗抗表請徽號,上曰:「朕以春夏亢旱,粟麥不登,朕精誠祈禱,獲降甘雨,既致豐穰,告謝郊廟。 朕倘因禮祀而受徽號,是有為為之。 勿煩固請也。 」辛亥,回紇弔祭使、鴻臚卿郭鋒覆命,回紇遣達北勒梅錄將軍來,告九姓回紇登裡邏沒密施俱錄忠貞昆伽可汗之喪。 十一月庚午,日南至,上親祀昊天上帝于郊丘。 禮畢還宮,禦丹鳳樓宣赦,見禁囚徒減罪一等,立仗將士及諸軍兵,賜十作萬段匹。 今後刺史、縣令以四考為限。 青州李納以棣州還王武俊,並其兵士三千。 是歲,吐蕃陷北庭都護府,節度使楊襲古奔西州。 回紇大相頡干迦斯紿襲古,請合軍收復北庭,乃殺襲古,安西因是阻絶,唯西州猶固守之。 回紇亦為吐蕃所逼,取浮圖川,乃遷部落羊馬于牙帳之南以避之。 七年春正月壬戌朔。 己巳,襄王僙薨。 庚辰,以湖南觀察使裴冑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以常州刺史李衡為御史中丞。 二月己巳,涇原帥劉昌復築平涼城。 城去故原州一百五十里,本原之屬縣,地當禦戎之衝要。 昌復浹辰而功畢,分兵戍之,邊患稍弭。 庚子,侍中渾瑊自河中來朝。 三月辛酉,陳許節度使曲環奏請權停當道冗官,待一二後,民力稍給,則復之。 壬戌,左龍武統軍戴休顏卒。 甲子,涇原節度使劉昌築胡谷堡,改名彰義堡。 堡在平涼西三十五里,亦禦戎之要。 壬申,詔:「頃來賜衣,文彩不常,非制也。 朕今思之,宜有定製,節度使宜以鶻銜綬帶,觀察使宜以雁銜威儀。 」威儀,瑞草也。 關輔牛疫死,十亡五六。 上遣中使以諸道兩稅錢賣牛,散給畿民無牛者。 辛巳,詔神威、神策六軍將士自相訟,軍司推劾;與百姓相訟,委府縣推劾;小事移牒,大事奏取處分,軍司、府縣不得相侵。 癸未,義武軍節度使、檢校司空、平章事張孝忠卒。 夏四月庚子,太子少師致仕蕭昕卒。 汴州獻白烏。 戊午,詔:「仲夏之時,萬物敷暢,陽德方茂,陰事始承。 昔者觀于法象,因天地交會之序,為父子相見之儀,沿習成風,古今不易。 王者制事,感動因人,酌其情而用中,順其俗以為禮。 咸覿之義,既行于父子之間;資事之情,豈隔君臣之際。 申恩卿士,自我為初。 起今年五月朔,禦正殿,召見文武百官,外官因朝奏,咸聽就列。 仍編禮式,以為常典。 」己未,安南首領杜英翰叛,攻都護府,都護高正平憂死。 五月庚申朔,上禦宣政殿見百官,從新制也。 辛未,置柔遠軍于安南都護府。 甲申,端王遇薨。 許州獻白烏。 戊子,以衡州刺史齊映為桂管觀察使。 六月庚子朔。 乙巳,太常卿崔縱卒。 秋七月庚午,以信州刺史鄭叔則為福建觀察使。 癸酉,上幸章敬寺,賦詩九韻,皇太子與群臣畢和,題之寺壁。 戊寅,以邕王謜為義武軍節度使、易定觀察等大使,以定州刺史張升雲為留後。 庚辰,以虔州刺史趙昌為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 八月己丑,以翰林學士歸從敬為工部尚書。 甲午,給事中鄭瑜為中書舍人。 丙申,貶宗正卿李翰為雅王傅;翰林學士陸贄為兵部侍郎。 罷學士。 庚戌,夏州奏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溉田二百頃。 九月庚申,兵部尚書致仕馬炫卒。 冬十月癸丑,每禦延英令諸司官長二人奏本司事。 尋又敕常參官每一日二人引對,訪以政事,謂之巡對。 十一月乙丑,令常參官趨朝入閣,不得奔走。 周親已下喪者禁慘服,朝會須服本色綾袍金玉帶。 丁酉,以前福建觀察使吳湊為陝州長史、陝虢觀察使。 是冬無雪。 第7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