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羅,字公佈,九江尋陽人也。 父法皓,仕梁,至南康內史、臨蒸縣侯。 羅年十五,善騎射,好鷹狗,任俠放蕩,收聚亡命,陰習兵書。 從祖景彥誡之曰:「吾世恭謹,汝獨放縱,若不喪身,必將滅吾族。 」羅終不改。 仕陳,為句容令。 後從大都督吳明徹與齊師戰于江陽,為流矢中左目。 齊師之圍明徹于宿預也,諸軍相顧,莫有鬥心。 羅躍馬突進,莫不披靡。 太仆卿蕭摩訶副之,斬首不可勝計。 進師徐州,與周將梁士彥戰于彭城,摩訶臨陣墮馬,羅進救之於重圍之內,勇冠三軍。 明徹之敗,羅全眾而歸。 後以軍功除右軍將軍。 封始安縣伯,總檢校揚州中外諸軍事。 賜金銀三千兩,盡散之將士,分賞驍雄。 陳宣帝深嘆美之。 出為晉陵太守,進爵為侯。 後除使持節、都督豫章十郡諸軍事、豫章內史。 獄訟庭決,不關吏手,人懷其惠,立碑頌德。 至德中,除持節、都督南州諸軍事。 江州司馬吳世興密奏羅甚得人心,擁眾嶺表,意在難測。 陳主惑焉。 蕭摩訶、魯廣達等保明之。 外有知者,或勸其反,羅拒絶之。 還除太子左術率,信任愈重,時參宴席。 陳主曰:「周左率武將,詩每前成,文士何為後也?」都官尚書孔范曰:「周羅執筆制詩,還如上馬入陣,不在人後。 」自是益見親禮。 及隋伐陳,羅都督巴峽緣江諸軍事以拒秦王俊。 及陳主被禽,上江猶不下,晉王廣遣陳主手書命之。 羅與諸將大臨三日,放兵士散,然後乃降。 文帝慰喻之,許以富貴。 羅垂泣對曰:「本朝淪亡,臣無節可紀。 陛下所賜,獲全為幸,富貴榮祿,非臣所望。 」帝甚器之。 賀若弼謂曰:「聞公郢、漢捉兵,即知揚州可得。 王師利涉,果如所量。 」羅答曰:「若得與公周旋,勝負未可知也。 」其年秋,拜上儀同三司,鼓吹送之於宅。 先是,陳裨將羊翔歸降,使為鄉導,位至開府,班在羅上。 韓禽于朝堂戲之曰:「不知機變,位在羊翔下。 」羅答曰:「昔在江南,久承令問,謂公天下節士。 今日所言,殊匪人臣之論。 」禽有愧色。 歷幽、涇二州刺史,並有能名。 開皇十八年,征遼東,徵為水軍總管。 自東萊泛海趣平壤城,遭風,船多漂沒,入功而旋。 十九年,突厥達頭可汗犯塞,從楊素致討,羅先登,大破之。 進大將軍。 仁壽元年,入為東宮右虞候率,賜爵義寧郡公。 轉右衛率。 煬帝即位,授右武候大將軍,副楊素計平漢王諒,進授上大將軍。 及陳主卒,羅請一臨哭,帝許之。 衰絰送至墓,葬還,釋服而後入朝。 帝甚嘉尚之,世論稱其有禮。 時諒餘黨據絳、晉等三州未下,詔羅行晉、絳、呂三州諸軍事,進兵圍之。 中流矢,卒。 送柩還京,行數里,無故輿馬自止,策之不動,不飄風旋繞焉。 絳州長史郭雅稽首祝曰:「公恨小寇未平邪?尋既除殄,無為戀恨。 」是時風靜馬行,見者莫不悲嘆。 其年七月,子仲隱夢羅曰:「我明日當戰。 」其靈坐所有弓箭刀劍無故自動,若人帶持之狀。 絳州城陷,是其日也。 贈柱國、右翊衛大將軍,謚曰壯。 子仲安,位上開府。 周法尚,字德邁,汝南安成人也。 祖靈起,梁廬、桂二州刺史。 父炅,定州刺史、平北將軍。 法尚少果勁,有風概,好讀兵書。 其父卒後,監定州事,督父本兵。 數有戰功,為散騎常侍,領齊昌郡事,封山陰縣侯。 既而其兄武昌縣公法僧代為定州刺史。 法尚與長沙王叔堅不相能,叔堅言其將反。 陳宣帝執禁法僧,發兵欲取法尚。 其下將吏皆勸之歸北,法尚未決。 長史殷文則曰:「樂毅所以辭燕,良不獲已也。 」法尚遂歸周,拜開府、順州刺史,封歸義縣公,賜良馬五匹、女妓六人、彩物五百段,加以金帶。 陳將樊猛濟江討之,法尚遣部曲督朗韓朗詐為背己奔陳,偽告猛曰:「法尚部兵不願降北,若得軍來,必無鬥者。 」猛引師急進。 法尚設奇兵,大敗之,猛僅以身免。 隋文帝為丞相,司馬消難作亂,陰遣上開府段珣攻圍之。 外無救援,法尚棄城走。 消難虜其母弟及家累三百人歸陳。 及文帝受禪,拜巴州刺史,破三鵶叛蠻,復從柱國王誼擊走陳寇。 遷衡州總管,改封譙郡公。 後上幸洛陽,召之,賜金鈿酒鐘一雙、彩五百段、良馬十五匹、奴婢三百口,給鼓吹一部。 法尚固辭。 上曰:「公有大功于國,特給鼓吹者,欲公卿知朕之寵公也。 」轉黃州總管,使經略江南。 及伐陳之役,以行軍總管隷秦孝王。 轉鄂州刺史,遷永州總管,安集嶺南,仍給黃州兵三千五百人為帳內。 前後賞賜甚厚。 轉柱州總管,仍嶺南道安撫大使。 後數年入朝,以本官宿衛。 未幾,桂州人李光仕反,令法尚與上柱國王世積討之。 法尚發嶺南兵,世積徵嶺北軍。 俱會尹州。 世積所部多遇瘴,不能進,頓于衡州。 法尚獨討之,捕得其弟光略、光度,追斬光仕,平之。 仕壽中,遂州獠叛,復以行軍總管討平之。 巂州烏蠻反,詔法尚便道討擊破之。 軍還,檢校潞州事。 煬帝嗣位,轉雲州刺史,遷定襄太守,進金紫光祿大夫。 時帝幸榆林,法尚朝於行宮。 內史令元壽言于帝曰:「漢武出塞,旌旗千里。 今禦營外,請分為二十四軍,日別遣一軍發,相雲三十里,旗幟相望,鉦鼓相聞,首尾連注,千里不絶。 」法尚曰:「兵亙千里,動間山谷,卒有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尾未知。 雖有故事,此取敗道也。 」帝不懌曰:「卿以為如何?」法尚曰:「請為方陣,四面外拒,六宮及百官家口並住其間。 若有變,當頭分抗,車為壁壘,重設鈎陳,此與據城何異?臣謂牢固萬全策也。 」帝曰:「善。 」因拜左武衛將軍。 明年,黔安夷向思多反,殺將軍鹿願,圍太守蕭造。 法尚與將軍李景分路討之,法尚破思多於清江。 及還,從討吐谷渾,別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 出為敦煌太守,遷會寧太守。 遼東之役,以舟師指朝鮮道。 會楊玄感反,與宇文述、來護等破之。 以功進授右光祿大夫。 時齊郡人王薄、孟讓等為盜,保長白山,法尚頻擊破之。 明年,復臨滄海,在軍遇疾卒。 贈武衛大將軍,謚曰僖。 有子六人,紹范最知名。 衛玄,字文升,河南洛陽人也。 祖悅,魏司農卿。 父,侍中、左武衛大將軍。 玄少有器識,周武帝在籓,引為記室。 遷給事上士,襲爵興勢公。 武帝親總萬機,拜益州總管長史,賜以萬釘寶帶。 稍遷開府儀同三司、太府中大夫,攝內史事,仍領京兆尹,稱為強濟。 隋文帝作相,檢校熊州事。 及受禪,遷淮州總管,進封同軌郡公,坐事免。 未幾,拜嵐州刺史。 會起長城之役,詔玄監督之。 後為衛尉少卿。 仁壽初,山獠作逆,以玄為資州刺史,以鎮撫之。 玄既到官,時獠攻圍大牢鎮,玄單騎造其營,謂群獠曰:「我是刺史,銜天子詔安養汝等,汝等勿驚」諸賊莫敢動。 於是說以利害,渠帥感悅,解兵歸附者十餘萬口。 文帝大悅,賜縑二千匹,除遂州總管,仍令劍南安撫。 煬帝即位,復徵為衛尉卿,夷獠攀戀,數百里不絶。 及與之決,並揮涕而去。 遷工部尚書。 後拜魏郡太守,尚書如故。 未幾,拜右衛大將軍,檢校左候衛事。 轉刑部尚書。 遼東之役,檢校右禦衛大將軍,帥師出增地道。 時諸軍多不利,玄獨全眾而還。 拜金紫光祿大夫。 第4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4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