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騎常侍趙修得幸宣武,挺雖同州壤,未嘗詣門。 北海王詳為司徒、錄尚書事,以挺為司馬,固辭不免。 世人皆嘆其屈,而挺處之夷然。 詳攝選,眾人競稱考第,以求遷敘,挺終無言。 詳曰:「崔光州考級並未加授,宜投一牒,當為申請。 蘧伯玉恥獨為君子,亦何故默然?」挺曰:「階級是聖朝大例,考課亦國之恆典,至于自炫求進,竊以羞之。 」詳大相稱嘆。 其為司馬,詳未曾呼名,常稱州號,以示優禮。 卒,贈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謚曰景。 光州故吏聞凶問,莫不悲感,共鑄八尺銅象,于城東廣固寺赴八關齋,追奉冥福。 初,崔光貧賤,挺贍遺衣食,常親敬焉。 又識邢巒、宋弁于童幼,世稱其知人。 歷官三十餘年,家資不益,食不重味,室無綺羅,閨門之內,雍雍如也。 欲諸子恭敬廉讓,因以孝為字。 及葬,親故多有贈賵,諸子推挺素志,一無所受。 有子六人,長子孝芬。 孝芬字恭梓。 早有才識,博學好文章。 孝文召見,甚嗟賞之。 李彪謂挺曰:「比見賢子謁帝,旨喻殊優,今當為絶群耳。 」挺曰:「卿自欲善處人父子之間,然斯言吾不敢聞也。 」後襲父爵,累遷司空屬、定州大中正。 長於剖判,甚有能名,府主任城王澄雅重之。 澄奏地制八條,孝芬所參定也。 遷廷尉少卿。 孝昌初,梁將裴邃等寇淮南,詔行台酈道元、都督河間王榮討之。 敕孝芬持節催令赴接,賊退而還。 遷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領軍司,率諸將以援神俊,因代焉。 孝芬遂從恆農道南入,敵便奔散,人還安堵。 明帝嘉勞之。 後以元叉之黨,與盧同、李獎等併除名,征還。 又除孝芬為廷尉。 章武王融以臓貨被劾,孝芬案以重法。 及融為都督,北討鮮于修禮,時孝芬弟孝演率宗從在博陵,為賊攻陷,遇害。 融密啟雲孝演入賊為逆,遂見收捕。 全家投梁,遇赦乃還。 後樑將成景俊逼彭城,孝芬兼尚書右丞,為徐州行台。 孝芬將發,入辭。 靈太后謂曰:「卿女今事我兒,與卿是親。 曾何相負,而內頭元叉車內,稱此嫗須了卻!」孝芬曰:「臣蒙國厚恩,義無斯語;假有斯語,誰能得聞?若有此聞,即此人于元叉親密,過臣遠矣。 乞對之,足辨虛實。 」太后乃有愧色。 孝芬既至,景俊等力屈退走。 以孝芬兼尚書,為徐、兗二州行台。 建義初,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反,引南賊圍兗州行台。 除孝芬散騎常侍、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仍兼尚書、東道行台,與大都督刁宣往救援。 與行台于侃時相接。 至便圍之,侃突圍奔梁。 永安中,授西兗州刺史;孝芬倦外役,固辭不行,仍為太常卿。 太昌初,兼殿中尚書,後加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 孝武帝入關,齊神武至洛,與尚書辛雄、劉廞等並被誅。 沒其家口,天平中,乃免之。 孝芬博聞口辯,善談論,愛好後進,終日忻然。 商榷古今,間以嘲謔,聽者忘疲。 文筆數十篇。 有子八人。 長子勉,字宣祖,頗涉史傳。 普泰中,兼尚書右丞。 勉善附會,世論以浮競譏之。 為尚書令爾硃世隆所親待,而尚書郎魏季景尤為世隆所知,勉與季景內頗不睦。 季景于世隆求右丞,奪勉所兼;世隆啟用季景,勉遂帳怏自失。 太昌初,除散騎常侍、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定州大中正,敕左右廂出入。 其家被收之際,逃免。 後見齊神武,勞撫之。 天平初,遣勉送勛貴妻子赴定州,因得還。 屬母李氏喪亡,勉哀號過性,遇病卒。 無子,弟宣度以子龍子為後。 勉弟猷。 猷字宣猷。 少好學,風度閒雅。 性鯁正,有軍國籌略。 普泰初,累遷司徒從事中郎。 既遭家難,遂間行入關。 及謁魏孝武,哀動左右。 帝為之改容,目送曰:「忠孝之道,萃此一門。 」即以本官奏門下事。 大統初兼給事黃門郎、平原縣伯。 二年,正黃門。 行軍禽竇泰,復弘農,破沙苑,猷常以本官從軍典文翰。 五年,除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將軍。 時太廟初成,四時祭祀猶設俳優角抵之戲;其郊廟祭官,多有假兼。 猷上疏諫;書奏,並納焉。 遷京兆尹。 時婚姻禮嫁聚會之辰,多舉音樂。 又廛裡富室,衣服奢淫,乃有織成文綉者。 猷請禁斷,事並施行。 與盧辯等創修六官。 十二年,除浙州刺史。 十四年,侯景據河南歸款,遣行台王思政赴之。 周文與思政書曰:「崔宣猷智略明贍,有應變之才。 若有所疑,宜與量其可不。 」思政初頓兵襄城,後於潁川為行台,並致書於猷。 猷書曰:「襄城控帶京洛,實當今之要地,如有動靜,易相應接。 潁川既鄰寇境,又無山川之固,賊若潛來,徑至城下。 莫若頓兵襄城,為行台所。 潁川置州,遣郭賢守。 則表裡膠固,人心易安,縱有不虞,豈能為患。 」使人見周文,其以啟聞。 周文令依猷策。 思政重啟,求與朝廷立約,賊若水攻,乞一周為斷;陸攻,請三歲為期。 限內有事,不煩赴援。 過此以往,惟朝廷所裁。 乃許之。 及潁川沒,周文深追悔焉。 以疾去職,屬大軍東征,周文賜以馬,隨軍與之籌略。 十七年,進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賜姓宇文氏。 恭帝元年,周文欲開梁、漢舊路,乃命猷督儀同劉道通等五人開通車路,鑿山堙谷五百餘里,至于梁州。 即以猷為都督、梁州刺史。 及周文崩,始、利、沙、興等諸州阻兵為逆,信、合、開、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內,人無二心。 利州刺史崔士謙請援,猷遣兵六千赴之。 信州糧盡,猷為送米四千斛。 於是二鎮獲全。 猷第二女,帝養為己女,封富平公主。 周明帝即位,征拜禦正中大夫。 時依《周禮》稱天王,又不建年號。 猷以為世有澆淳,故帝王因以沿革。 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天下。 請遵秦漢,稱皇帝,建年號。 朝議從之。 除司會中大夫,禦正如故。 明帝崩,遺詔立武帝。 晉公護謂猷曰:「今奉遵遺旨。 君以為何如?」對曰:「殷道尊尊,周道親親,今朝廷既遵《周禮》,無容輙違此義。 」雖不行,時稱其守正。 及陳將蔡皎來附,晉公護議欲南伐,公卿莫敢言。 猷獨進曰:「前歲東征,死傷過半,比雖加撫循,而創痍未復。 近者長星為災,乃上玄所以垂鑒誡也,豈可窮兵極武,而重其譴負哉?」議不從。 後水軍果敗,而裨將元定等遂沒江南。 建德六年,拜少司徒,加上開府儀同大將軍。 隋文帝受禪,以猷前代舊齒,授大將軍,進爵汲郡公。 開皇四年,卒,謚曰明。 子仲方嗣。 仲方字不齊。 少好讀書,有文武才略。 年十五,周文帝見而異之,令與諸子同就學。 隋文帝亦在其中。 由是與帝少相款密。 後以明經為晉公宇文護參軍,轉記室,遷司正大夫,與斛斯征、柳敏等同修禮律。 後以軍功授平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賜爵石城縣男。 時武帝陰有滅齊志,仲方獻二十策,帝大奇之。 復與少內史赴芬刪定格式。 尋從帝攻下晉州,又令仲方說下翼城等四城,授儀同,進爵范陽縣侯。 後以行軍長史從郯國公王軌禽陳將吳明徹于呂梁,仲方策居多。 宣帝嗣位,為少內史。 第1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