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所制詩賦詠頌箴論表贊誄、《左氏釋》、《公羊釋》、《毛詩拾遺》、《雜解》、《議何鄭膏肓事》凡百餘篇,別有集,行于世。 允尤明算法,為《算術》三卷。 子忱,字士和,位長安太守,為政寬惠,百姓安之。 後例降爵為侯,卒,子貴賓襲。 忱弟懷,字士仁,恬淡退靜,位太尉、東陽王丕諮議參軍。 子綽,字僧裕。 少孤,恭敏自立。 身長八尺,腰帶十圍。 沈雅有度量,博涉經史。 稍遷洛陽令,為政強直,不避豪右,京邑憚之。 延昌初,尚書右丞。 後為御史中尉元匡奏高聰及綽朋附高肇,詔並原罪。 歷豫、並二州刺史,卒,謚文簡。 允弟推,字仲讓,早有名譽。 太延中,以前後南使不稱,妙簡行人,游雅薦推應選。 詔兼散騎常侍使宋,南人稱其才辯。 卒於建業,贈臨邑子,謚曰恭。 推弟燮,字季和,亦有文才。 太武每詔征,辭疾不應,恆笑允屈折久官,棲泊京邑,常從容于家。 州闢主簿,卒。 孫市賓,永熙中,開府從事中郎。 始神蒨中,允與從叔濟、族兄毗及同郡李金俱被征。 濟位滄水太守、浮陽子。 卒,贈冀州刺史,謚曰宣。 子矯襲。 矯弟遵,字世禮。 賤出,其兄矯等常欺侮之,及父亡,不令在喪位。 遵遂馳赴平城,歸允。 允為作計,乃為遵父舉哀,以遵為喪主,京邑無不吊集,朝貴咸識之。 徐歸奔止。 免喪後,為營宦路。 遵感成益之恩,事允如諸父。 涉歷文史,頗有筆札。 隨都將長廣公侯窮奇等平定三齊。 以功賜爵高昌男,補安定王相。 撰太和、安昌二殿畫圖。 後與中書令高閭增改律令,進中書侍郎。 假中書令,詣長安,刊燕宣王廟碑,進爵安昌子。 使濟、兗、徐三州,觀風理訟。 進中都令。 及新製衣冠,孝文恭薦宗廟,遵形貌莊潔,音氣雄暢,常兼太祝令;跪贊禮事,為俯仰之節,粗合儀矩,由是帝頗識待之。 後與游明根、高閭、李沖等入議律令,親對禦坐,時有陳奏。 出為齊州刺史。 建節歷本州,宗鄉改觀,而矯等彌妒毀之。 遵性不廉清。 在中書時,每假歸山東,必借備騾馬,將從百餘,屯逼人家,不得絲縑滿意,則詬詈不去。 旬月之間,縑布千數,郡邑苦之。 既蒞方岳,本意未弭,選召僚吏,多所取紅納。 又其妻明氏,家在齊州,母弟舅甥,共相憑屬,爭取貨利。 嚴暴,非理殺害甚多。 貪酷之響,帝頗聞之。 及車駕幸鄴,遵自州來朝。 會有赦宥,遵臨還州,請辭。 帝於行宮引見誚讓之。 遵自陳無負。 帝厲聲曰:「若無遷都赦,必無高遵矣!又卿非唯貪婪,又虐于刑法」。 謂:「何如濟陰王,猶不免于法。 卿何人,而為此行!自今宜自謹約。 」還州,仍不悛革。 齊州人孟僧振至洛訟遵,詔廷尉少卿鄧述窮鞫,皆如所訴。 先,沙門道登過遵。 遵以道登荷眷于孝文,多奉以貨,深托仗之。 道登屢因言次,申啟救遵,帝不省納,遂詔述賜遵死。 時遵子元榮詣洛訟冤,猶恃道登,不時還赴。 道登知事決,方乃遣之。 遵恨其妻,不與訣,別處沐浴,引椒而死。 元榮學尚有文才,長於几案。 位兼尚書右丞,為西道行台,至高平鎮,遇城翻,被害。 遵弟次文,雖無位宦,而貲產巨萬。 遵每責其財,又結憾于遵,吉凶不相往反。 時論責之。 毗字子翼,鄉邑稱為長者,位征南從事中郎。 初,允所引劉模者,長樂信都人,頗涉經籍。 允撰修國記,選為校書郎,與其緝著。 常令模帶持管籥,每日同入史閣,接膝對筵,屬述時事。 允年已九十,手目稍衰,多遣模執筆而占授裁斷之,如此者五六歲。 允所成篇卷,模預有功。 太和中,除南潁川太守。 王肅之歸闕,路經縣瓠,覊旅窮悴,時人莫識。 模獨經給所須,弔待以禮,肅深感其意。 及肅臨豫州,模猶在郡,征報復之,由是為新蔡太守。 在二郡積十年,寬猛相濟,頗有聲稱。 遷陳留太守。 時年七十餘矣,而飾老隱年,昧禁自效。 遂家于南潁川,不復歸其舊鄉矣。 祐字子集,允之從祖弟也。 本名禧,以與咸陽王同名,孝文賜名焉。 祖展,慕容寶黃門郎。 道武平中山,徙京師。 卒於三都大官。 父讜,從太武滅赫連昌,以功賜爵南皮子。 與崔浩共參著作,位中書侍郎、給事中、冀青二州中正。 假散騎常侍、蓚縣侯,使高麗。 卒,贈冀州刺史,假滄水公,謚曰康。 祐兄祚襲爵,位東青州刺史。 祐博涉書史,好文字雜說,性通放,不拘小節。 自中書學生再遷中書侍郎,賜爵建康子。 文成末,兗州東郡吏獲一異獸,送之京師,時無識者,詔以問祐。 祐曰:「此是三吳所出,厥名鯪鯉。 余域率無,今我獲之,吳、楚之地,其有歸國乎?」又有人于靈丘得玉印一以獻,詔以示祐。 祐曰:「印上有籀書二字,文曰『宋壽』,壽者命也,我獲其命,亦是歸我之征。 」獻文初,宋義陽王昶來奔,薛安都等以五州降附,時謂祐言有驗。 孝文初,拜秘書令。 後與丞李彪等奏曰:「《尚書》者,記言之體;《春秋》者,錄事之辭。 尋覽前志,斯皆司勛之實錄也。 惟聖朝創製上古,開基《長髮》,自始祖以後,至于文成,其間世數久遠,是以史弗能傳。 臣等疏漏,忝當史職,披覽國記,竊有志焉。 愚謂自王業始基,庶事草創,皇始以降,光宅中土。 宜依遷、固大體,令事類相從,紀傳區別,表志殊貫,如此修綴,事可備書。 著作郎已下,請取有才用者,參造國書。 如得其人,三年有成矣。 」帝從之。 孝文嘗問祐:「比水旱不調,何以止災而致豐稔?」祐曰:「堯湯之運,不能去陽九之會。 陛下道同前聖,其如小旱何?但當旌賢佐政,則災消穰至矣。 」又問止盜之方。 祐曰:「苟訓之有方,寧不易息?當須宰守貞良,則盜賊止矣。 」祐又上疏云:「今選舉不採職政之優劣,專簡年勞之多少,斯非盡才之謂。 宜棄彼朽勞,唯才是舉。 又勛舊之臣,年勤可錄而才非撫人者,則可加以爵賞,不宜委以方任。 所謂王者可私人以財,不私人以官者也。 」帝皆善之。 加給事中、冀州大中正。 時李彪專統著作,祐為令,時關豫而己。 出為西兗州刺史,假東光侯,鎮滑台。 祐以郡國雖有太學,縣黨宜有黌序,乃縣立講學,黨立教學,村立小學。 又令一家之中,自立一碓;五家之外,共造一井,以給行客,不聽婦人寄舂取水。 又設禁賊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盜發,則連其坐。 初似煩碎,後風化大行,寇盜止息。 轉宋王劉昶傅,以參定律令,賜帛粟馬等。 昶以其舊官年耆,雅相祗重。 拜光祿大夫,傅如故。 昶薨,征為宗正卿,而祐留連彭城,久不赴。 仆射李沖奏祐無事稽命,處刑三歲,以贖論,免卿任。 復為光祿,卒。 太常謚曰煬侯。 詔曰:「不遵上命曰靈,可謚為靈。 」 子和璧,字僧壽,有學尚,位中書博士,早卒。 和璧子顥,字門賢,學涉有時譽。 襲爵建康子,仕輔國將軍、朝散大夫,贈滄州刺史,謚曰惠。 子德正襲。 德正幼而敏慧,有風神儀表。 初為齊文宣儀同開府參軍,尋知管記事,甚相親狎。 累遷相府掾,神武委以腹心。 徙給事黃門侍郎,方雅周慎,動見稱述。 文襄嗣業,如晉陽。 文宣在鄴居守,令德正參機密,彌見親重。 文襄之崩,勛將等以纘戎事重,勸文宣早赴晉陽。 文宣不決,夜中召楊愔、杜弼、崔季舒及德正等,策始定。 以愔從,令德正居守。 以為相府司馬,專知門下事。 第1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