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春正月庚子,將遷新都,大赦。 禁大刀長。 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歲役功不過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廢遠近酒坊,罷鹽井禁。 二月己巳朔,日有蝕之。 癸酉,陳人來聘。 突厥犯邊。 癸未,以左武衛大將軍李禮成為右武衛大將軍。 三月丁未,上柱國、鮮虞縣公謝慶恩卒。 丙辰,以雨故,常服入新都。 京師承明裡醴泉出。 丁巳,詔購遺書於天下。 癸亥,城榆關。 夏四月己巳,衛王爽大破突厥于白道山,停築原陽、雲內、紫河等鎮而還。 上柱國、建平郡公于義卒。 庚午,吐谷渾寇臨洮,洮州刺史皮子信死之。 壬申,以尚書右仆射趙煚兼內史令。 丁丑,以滕王瓚為雍州牧。 庚辰,行軍總管陰壽大破高寶寧于黃龍。 甲申,以旱故,上親祀雨師。 丙戌,詔天下勸學行禮。 己丑,陳郢州城主張子譏遣使請降,上以和好不納。 辛卯,遣兼散騎常侍薛舒聘于陳。 癸巳,上親雩。 五月癸卯,太尉、任城公于翼薨。 行軍總管李晃破突厥于摩那渡口。 乙巳,梁太子蕭琮來賀遷都。 辛酉,親祀方澤。 壬戌,行軍元帥竇榮定破突厥及吐谷渾于涼州。 赦黃龍死罪以下。 六月庚午,封衛王爽子集為遂安郡王。 戊寅,突厥遣使求和。 庚辰,行軍總管梁遠破吐谷渾于爾汗山,斬其名王。 秋七月壬戌,詔曰:「往者山東河表,經此妖亂,孤城遠守,多不自全。 濟陰太守杜猷身陷賊徒,命懸冠手;郡省事范台玫傾產營護,免其戮辱。 眷言誠節,實有可嘉。 宜超恆賞,用明沮勸。 台玫可大都督,假湘州刺史。 」丁卯,日有蝕之。 八月壬午,遣尚書右仆射高熲出寧州道,吏部尚書虞慶則出原州道,併為行軍元帥以擊胡。 戊子,親祀太社。 九月壬子,幸城東觀谷稼。 癸丑,大赦。 冬十月甲戌,廢河南道行台省。 十一月,發使巡省風俗。 庚辰,陳人來聘。 陳主知帝貌異世人,使副使袁彥圖像而去。 甲午,罷天下諸郡。 十二月乙卯,遣兼散騎常侍唐令則使于陳。 戊午,以刑部尚書蘇威為戶部尚書。 是歲,高麗、突厥、靺鞨並遣使朝貢。 四年正月甲子朔,日有蝕之。 祀太廟。 辛未,祀南郊。 壬申,梁主蕭巋來朝。 甲戌,大射于北苑,十日而罷。 壬午,齊州水。 辛卯,渝州獲獸,似麋,一角同蹄。 壬辰,班新曆。 二月乙已,上餞梁主于霸上。 庚戌,行幸隴州。 突厥可汗阿史那玷厥率其屬來降。 夏四月己亥,敕總管、刺史,父母及子年十五以上,不得將之官。 庚子,以吏部尚書虞慶則為尚書右仆射,瀛州刺史楊尚希為兵部尚書,毛州刺史劉仁恩為刑部尚書。 五月癸酉,契丹主莫賀弗遣使請降,拜大將軍。 六月庚子,降囚徒。 壬子,開通濟渠,自渭達河,以通運漕。 甲寅,制官人非戰功不授上柱國以下戎官。 以雍、同、華、岐、宜五州旱,命無出今年租調。 戊午,秦王俊來朝。 秋七月丙寅,陳人來聘。 八月甲午,遣十使巡省天下。 戊戌,衛王爽來朝。 壬寅,上柱國、太傅、鄧公竇熾薨。 乙卯,陳將夏侯苗請降,上以通和不納。 九月己巳,上親錄囚徒。 庚午,契丹內附。 甲戌,以關中饑,行幸洛陽。 冬十一月壬戌,遣兼散騎常侍薛道衡使于陳。 甲戌,改周十二月為臘蠟。 是歲靺鞨及女國並遣使朝貢。 五年春正月戊辰,詔行新禮。 壬申,詔罷江陵總管。 其後,梁主請依舊,許之。 三月戊午,以尚書左仆射高熲為左領軍大將軍,以上柱國宇文忻為右領軍大將軍。 夏四月甲午,契丹遣使朝貢。 壬寅,上柱國王誼謀反,誅。 乙巳,詔征山東大儒馬榮伯等。 戊申,車駕至自洛陽。 五月甲申,初置義倉。 梁主蕭巋殂。 遣上大將軍元契使于突厥阿波可汗。 秋七月庚申,陳人來聘。 壬午,突厥沙鉢略可汗上表稱臣。 八月甲辰,河南諸州水,遣戶部尚書蘇威振給之。 戊申,有流星數百,四散而下。 九月乙丑,改鮑陂曰杜陂,霸水曰滋水。 丙子,遣兼散騎常侍李若使于陳。 冬十一月丁卯,晉王廣來朝。 十二月丁未,降囚徒。 六年春正月甲子,黨項羌內附。 庚午,班歷于突厥。 壬申,使戶部尚書蘇威巡省山東。 二月乙酉,山南荊浙七州水,遣前工部尚書長孫毗振恤之。 丙戌,制刺史上佐,每歲暮,更入朝上考課。 丁亥,發丁男十一萬修築長城,二旬而罷。 庚子,大赦。 三月己未,洛陽男子高德上書,請帝為太上皇,傳位皇太子。 帝曰:「朕承天命,撫育蒼生,日旰孜孜,猶恐不逮。 豈學近代帝王,事不師古,傳位於子,自求逸樂哉。 」癸亥,突厥沙鉢略可汗遣使朝貢。 夏四月己亥,陳人來聘。 秋七月辛亥,河南諸州水。 乙丑,京師雨毛如馬尾,長者二尺餘,短者有六七寸。 八月辛卯關內七州旱,蠲其賦稅。 遣散騎常侍裴世豪使于陳。 戊申,上柱國、太師、申公李穆薨。 閏月丁卯,皇太子鎮洛陽。 辛未,晉王廣、秦王俊並來朝。 丙子,上柱國郕公梁士彥、上柱國巳公宇文忻、柱國舒公劉昉謀反,伏誅。 上柱國、許公宇文善有罪,除名。 九月辛巳,帝素服禦射殿,詔百寮射梁士彥三家資物。 丙戌,上柱國、宋安公元景山卒。 辛丑,詔振恤大象以來死事之家。 冬十月己酉,以河北道行台尚書令、并州總管、晉王廣為雍州牧,余官如故。 以兵部尚書楊尚希為禮部尚書。 癸丑,置山南道行台尚書省于襄州,以秦王俊為尚書令。 七年春正月癸巳,祀太廟。 乙未,制諸州歲貢三人。 二月丁巳,祀朝日于東郊。 己巳,陳人來聘。 壬申,幸醴泉宮。 是月,發丁男十萬修築長城,二旬而罷。 夏四月庚戌,于揚州開山陽瀆,以通運漕。 突厥沙鉢略可汗卒。 癸亥,頒青龍符于東方總管、刺史;西方以白武;南方以硃雀;北方以玄武。 甲戌,遣兼散騎常侍楊周使于陳。 以戶部尚書蘇威為吏部尚書。 五月乙亥朔,日有蝕之。 己卯,隕石于武安、滏陽間,十餘里。 秋七月己丑,衛王爽薨。 八月庚申,梁主蕭琮來朝。 九月乙酉,梁安平王蕭岩掠于其國以奔陳。 辛卯,廢梁國,曲赦江陵。 以梁主蕭琮為柱國,封莒國公。 冬十月庚申,行幸同州。 以先帝所居故,曲降囚徒。 癸亥,幸蒲州。 丙寅,宴父老,上極歡,曰:「此間人物,衣服鮮麗,容止閒雅。 良由仕宦之鄉,陶染成俗也。 」十一月甲午,幸馮翊,祭故社。 父老對詔失旨,上大怒,免其縣官而去。 戊戌,車駕至自馮翊。 八年春正月乙亥,陳人來聘。 二月辛酉,陳人寇硤州。 三月辛未,上柱國、隴西公李詢卒。 甲戌,遣兼散騎常侍程尚賢使于陳。 戊寅,詔大舉伐陳。 秋八月丁未,河北諸州饑,遣吏部尚書蘇威振恤之。 九月癸巳,嘉州言龍見。 冬十月己未,置淮南行台省于壽春,以晉王廣為尚書令。 辛酉,陳人來聘,拘留不遣。 甲子,有星孛于牽牛。 享太廟,授律,令晉王廣、秦王俊、清河公楊素併為行軍元帥以伐陳。 於是晉王出六合,秦王出襄陽,清河公楊素出信州,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宜陽公王世積出蘄春,新義公韓擒出廬江,襄邑公賀若弼出吳州,落叢公燕榮出東海,合總管九十。 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晉王節度。 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旃舟楫,橫亙數千里。 仍曲赦陳國。 十一月丁卯,車駕餞師。 詔購陳叔寶,位上柱國、萬戶公。 乙亥,行幸定城,陳師誓眾。 丙子,幸河東。 十二月,車駕至自河東。 第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