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主宴群臣于天泉閣,李德誠曰:「陛下應天順人,惟宋齊丘不樂。 」因出齊丘止德誠勸進書,唐主執書不視,曰:「子嵩三十年舊交,必不相負。 」齊丘頓首謝。 己丑,唐主表讓皇改東都宮殿名,皆取于仙經。 讓皇常服羽衣,習闢穀術。 辛卯,吳宗室建安王珙等十二人皆降爵為公,而加官增邑。 丙申,以吳同平章事張延翰及門下侍郎張居詠、中書侍郎李建勛並同平章事。 讓皇以唐主上表,致書辭之;唐主表謝而不改。 丁酉,加宋齊丘大司徒。 齊丘雖為左丞相,不預政事,心慍懟,聞制詞雲「布衣之交」,抗聲曰:「臣為布衣時,陛下為刺史;今日為天子,可不用老臣矣。 」還家請罪,唐主手詔謝之,亦不改命。 久之,齊丘不知所出,乃更上書請遷讓皇于它州,及斥遠吳太璉,絶其婚;唐主不從。 乙巳,立王后宋氏為皇后。 戊申,以諸道都統、判元帥府事景通為諸道副元帥、判六軍諸衛事、太尉、尚書令、吳王。 閩主命其弟威武節度使繼恭上表告嗣位於晉,且請置邸于都下。 十一月,乙卯,唐吳王景通更名璟。 唐主賜楊畫家楊璉妃號永興公主;妃聞人呼公主則流涕而辭。 戊午,唐主立其子景遂為吉王,景達為壽陽公;以景遂為侍中、東都留守、江都尹,帥留司百官赴東都。 戊辰,詔加吳越王元瓘天下兵馬副元帥,進封吳越國王。 安遠節度使李金全以親吏胡漢筠為中門使,軍府事一以委之。 漢筠貪滑殘忍,聚斂無厭。 帝聞之,以廉吏賈仁沼代之,且召漢筠,欲授以它職,庶保全功臣。 漢筠大懼,始勸金全以異謀。 乙亥,金全表漢筠病,未任行。 金全故人龐令圖屢諫曰:「仁沼忠義之士,以代漢筠,所益多矣。 」漢筠夜遣壯士逾垣滅令圖之族,又毒仁沼,舌爛而卒。 漢筠與推官張緯相結,以諂惑金全,金全愛之彌篤。 十二月戊申,蜀大赦,改明年元曰明德。 詔加馬希范江南諸道都統,制置武平、靜江等軍事。 是歲,契丹改元會同,國號大遼,公卿庶官皆仿中國,參用中國人,以趙延壽為樞密使,尋兼政事令。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戊戌,公元九三八年) 春,正月,己酉,日有食之。 唐德勝節度使兼中書令西平恭烈王周本以不能存吳,愧恨而卒。 丙寅,唐以侍中吉王景遂參判尚書都省。 蜀主以武信節度使、同平章事張業為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樞密使,武泰節度使王處回兼武信節度使、同平章事。 二月,庚辰,左散騎常侍張允上《駁赦論》,以為:「帝王遇天災多肆赦,謂之修德。 借有二人坐獄遇赦,則曲者倖免,直者銜冤,冤氣升聞,乃所以致災,非所以弭災也。 」詔褒之。 帝樂聞讜言,詔百官各上封事,命使部尚書梁文矩等十人置詳定院以考之,無取者留中,可者行之。 數月,應詔都無十人,乙未,復降禦札趣之。 三月,丁丑,敕禁民作銅器。 初,唐世天下鑄錢有三十六冶,喪亂以來,皆廢絶,錢日益耗,民多銷錢為銅器,故禁之。 中書舍人李詳上疏,以為「十年以來,赦令屢降,諸道職掌皆許推恩,而籓方薦論動逾數百,乃至藏典、書吏、優伶、奴僕,初命則至銀青階,被服皆紫袍象笏,名器僭濫,貴賤不分。 請自今諸道主兵將校之外,節度州聽奏朱記大將以上十人,他州止聽奏都押牙、都虞候、孔目官,自餘但委本道量遷職名而已。 」從之。 夏,四月,甲申,唐宋齊丘自陳丞相不應不豫政事,唐主答以省署未備。 吳讓皇固辭舊宮,屢請徙居;李德誠等亦亟以為言。 五月,戊午,唐主改潤州牙城為丹楊宮,以李建勛為迎奉讓皇使。 楊光遠自恃擁重兵,頗干預朝政,屢有抗奏,帝常屈意從之。 庚申,以其子承祚為左威衛將軍,尚帝女長安公主,次子承信亦拜美官,寵冠當時。 壬戌,唐主以左宣威副統軍王輿為鎮海留後,客省使公孫圭為監軍使,親吏馬思讓為丹楊宮使,徙讓皇居丹楊宮。 宋齊丘復自陳為左右所間,唐主大怒;齊丘歸第,白衣待罪。 或曰:「齊丘舊臣,不宜以小過棄之。 」唐主曰:「齊丘有才,不識大體。 」乃命吳王璟持手詔召之。 六月,壬午,或獻毒酒方于唐主,唐主曰:「犯吾法者自有常刑,安用此為!」群臣爭請改府寺州縣名有吳及楊者,留守判官楊嗣請更姓羊,徐玠曰:「陛下自應天順人,事非逆取,而諂邪之人專事改更,咸非急務,不可從也。 」唐主然之。 第7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下》
第7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