倕與樂安任昉友善,為《感知己賦》以贈昉,昉因此名以報之曰:「信偉人之世篤,本侯服于陸鄉。 緬風流與道素,襲袞衣與綉裳。 還伊人而世載,並三駿而龍光。 過龍津而一息,望鳳條而曾翔。 彼白玉之雖潔,此幽蘭之信芳。 思在物而取譬,非鬥斛之能量。 匹聳峙于東嶽,比凝厲于秋霜。 不一飯以妄過,每三錢以投渭。 匪蒙袂之敢嗟,豈溝壑之能衣。 既蘊藉其有餘,又淡然而無味。 得意同乎卷懷,違方似乎仗氣。 類平叔而靡雕,似子云之不樸。 冠眾善而貽操,綜群言而名學。 折高、戴于後台,異鄒、顏乎董幄。 采三《詩》于河間,訪九師于淮曲。 術兼口傳之書,藝廣鏗鏘之樂。 時坐睡而梁懸,裁枝梧而錐握。 既文過而意深,又理勝而辭縟。 咨餘生之荏苒,迫歲暮而傷情。 測徂陰于堂下,聽鳴鐘于洛城。 唯忘年之陸子,定一遇于班荊。 余獲田蘇之價,爾得海上之名。 信落魄而無產,終長對於短生。 饑虛表於徐步,逃責顯于疾行。 子比我于叔則,又方余于耀卿。 心照情交,流言靡惑。 萬類暗求,千里懸得。 言象可廢,蹄筌自默。 居非連棟,行則同車。 冬日不足,夏日靡余。 餚核非餌,絲竹豈娛。 我未舍駕,子已回輿。 中飯相顧,悵然動色。 邦壤既殊,離會莫測。 存異山陽之居,沒非要離之側。 似膠投漆中,離婁豈能識。 」其為士友所重如此。 遷驃騎臨川王東曹掾。 是時禮樂制度,多所創革,高祖雅愛倕才,乃敕撰《新漏刻銘》,其文甚美。 遷太子中舍人,管東宮書記。 又詔為《石闕銘記》。 奏之。 敕曰:「太子中舍人陸倕所制《石闕銘》,辭義典雅,足為佳作。 昔虞丘辨物,邯鄲獻賦,賞以金帛,前史美談,可賜絹三十匹。 」遷太子庶子、國子博士,母憂去職。 服闋,為中書侍郎,給事黃門侍郎,揚州別駕從事史,以疾陳解。 遷鴻臚卿,入為吏部郎,參選事。 出為雲麾晉安王長史、尋陽太守、行江州府州事。 以公事免,左遷中書侍郎、司徒司馬、太子中庶子、廷尉卿。 又為中庶子,加給事中、揚州大中正。 復除國子博士、中庶子、中正並如故。 守太常卿,中正如故。 普通七年,卒,年五十七。 文集二十捲,行于世。 第四子纘,早慧,十歲通經,為童子奉車郎,卒。 到洽,字茂氵公,彭城武原人也。 宋驃騎將軍彥之曾孫。 祖仲度,驃騎江夏王從事中郎。 父坦,齊中書郎。 洽年十八,為南徐州迎西曹行事。 洽少知名,清警有才學士行。 謝朓文章盛于一時,見洽深相賞好,日引與談論。 每謂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資文武。 」朓後為吏部,洽去職,朓欲薦之,洽睹世方亂,深相拒絶。 除晉安王國左常侍,不就。 遂築室岩阿,幽居者積歲。 樂安任昉有知人之鑒,與洽兄沼、溉並善。 嘗訪洽于田舍,見之嘆曰:「此子日下無雙。 」遂申拜親之禮。 天監初,沼、溉俱蒙擢用,洽尤見知賞,從弟沆亦相與齊名。 高祖問待詔丘遲曰:「到洽何如沆、溉?」遲對曰:「正清過于沆,文章不減溉;加以清言,殆將難及。 」即召為太子舍人。 禦華光殿,詔洽及沆、蕭琛、任昉侍宴,賦二十韻詩,以洽辭為工,賜絹二十匹。 高祖謂昉曰:「諸到可謂才子。 」昉對曰:「臣常竊議,宋得其武,梁得其文。 」 二年,遷司徒主簿,直待詔省,敕使抄甲部書。 五年,遷尚書殿中郎。 洽兄弟群從,遞居此職,時人榮之。 七年,遷太子中舍人,與庶子陸倕對掌東宮管記。 俄為侍讀,侍讀省仍置學士二人,洽復充其選。 九年,遷國子博士,奉敕撰《太學碑》。 十二年,出為臨川內史,在郡稱職。 十四年,入為太子家令,遷給事黃門侍郎,兼國子博士。 十六年,行太子中庶子。 普通元年,以本官領博士。 頃之,入為尚書吏部郎,請託一無所行。 俄遷員外散騎常侍,復領博士,母憂去職。 五年,復為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未拜,仍遷給事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 準繩不避貴戚,尚書省賄賂莫敢通。 時鑾輿欲親戎,軍國容禮,多自洽出。 六年,遷御史中丞,彈糾無所顧望,號為勁直,當時肅清。 以公事左降,猶居職。 舊制,中丞不得入尚書下舍,洽兄溉為左民尚書,洽引服親不應有礙,刺省詳決。 左丞蕭子云議許入溉省,亦以其兄弟素篤,不能相別也。 七年,出為貞威將軍、雲麾長史、尋陽太守。 大通元年,卒於郡,時年五十一。 贈侍中。 謚曰理子。 昭明太子與晉安王綱令曰:「明北兗、到長史遂相系凋落,傷怛悲惋,不能已已。 去歲陸太常殂歿,今茲二賢長謝。 陸生資忠履貞,冰清玉潔,文該四始,學遍九流,高情勝氣,貞然直上。 明公儒學稽古,淳厚篤誠,立身行道,始終如一,儻值夫子,必升孔堂。 到子風神開爽,文義可觀,當官蒞事,介然無私。 皆海內之俊乂,東序之秘寶。 此之嗟惜,更復何論。 但游處周旋,並淹歲序,造膝忠規,豈可勝說,倖免祇悔,實二三子之力也。 談對如昨,音言在耳,零落相仍,皆成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天下之寶,理當惻愴。 近張新安又致故,其人文筆弘雅,亦足嗟惜,隨弟府朝,東西日久,尤當傷懷也。 比人物零落,特可傷惋,屬有今信,乃復及之。 」 洽文集行于世。 子伯淮、仲舉。 第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梁書》
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