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齊明帝既廢鬱林王,始為侍中、中書監、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封宣城郡公,加兵五千,使昉具表草。 其辭曰:「臣本庸才,智力淺短。 太祖高皇帝篤猶子之愛,降家人之慈;世祖武皇帝情等布衣,寄深同氣。 武皇大漸,實奉詔言。 雖自見之明,庸近所蔽,愚夫一至,偶識量己,實不忍自固于綴衣之辰,拒違于玉幾之側,遂荷顧托,導揚末命。 雖嗣君棄常,獲罪宣德,王室不造,職臣之由。 何者?親則東牟,任惟博陸,徒懷子孟社稷之對,何救昌邑爭臣之譏。 四海之議,于何逃責?陵土未乾,訓誓在耳,家國之事,一至于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將何以肅拜高寢,虔奉武園?悼心失圖,泣血待旦。 寧容復徼榮于家恥,宴安於國危。 驃騎上將之元勛,神州儀刑之列岳,尚書是稱司會,中書實管王言。 且虛飾寵章,委成禦侮,臣知不愜,物誰謂宜。 但命輕鴻毛,責重山嶽,存沒同歸,毀譽一貫。 辭一官不減身累,增一職已黷朝經。 便當自同體國,不為飾讓。 至于功均一匡,賞同千室,光宅近甸,奄有全邦,殞越為期,不敢聞命,亦願曲留降鑒,即垂聽許。 鉅平之懇誠必固,永昌之丹慊獲申,乃知君臣之道,綽有餘裕,苟曰易昭,敢守難奪。 」帝惡其辭斥,甚慍昉,由是終建武中,位不過列校。 昉雅善屬文,尤長載筆,才思無窮,當世王公表奏,莫不請焉。 昉起草即成,不加點竄。 沈約一代詞宗,深所推挹。 明帝崩,遷中書侍郎。 永元末,為司徒右長史。 高祖克京邑,霸府初開,以昉為驃騎記室參軍。 始高祖與昉遇竟陵王西邸,從容謂昉曰:「我登三府,當以卿為記室。 」昉亦戲高祖曰:「我若登三事,當以卿為騎兵。 」謂高祖善騎也。 至是故引昉,符昔言焉。 昉奉箋曰:「伏承以今月令辰,肅膺典策,德顯功高,光副四海,含生之倫,庇身有地;況昉受教君子,將二十年,咳唾為恩,眄睞成飾,小人懷惠,顧知死所。 昔承清宴,屬有緒言,提挈之旨,形乎善謔,豈謂多幸,斯言不渝。 雖情謬先覺,而跡淪驕餌,湯沐具而非弔,大廈構而相歡。 明公道冠二儀,勛超邃古,將使伊周奉轡,桓文扶轂,神功無紀,化物何稱。 府朝初建,俊賢驤首,惟此魚目,唐突玙璠。 顧己循涯,實知塵忝,千載一逢,再造難答。 雖則殞越,且知非報。 」 梁台建,禪讓文誥,多昉所具。 高祖踐阼,拜黃門侍郎,遷吏部郎中,尋以本官掌著作。 天監二年,出為義興太守。 在任清潔,兒妾食麥而已。 友人彭城到溉,溉弟洽,從昉共為山澤游。 及被代登舟,止有米五斛。 既至無衣,鎮軍將軍沈約遣裙衫迎之。 重除吏部郎中,參掌大選,居職不稱。 尋轉御史中丞,秘書監,領前軍將軍。 自齊永元以來,秘閣四部,篇卷紛雜,昉手自讎校,由是篇目定焉。 六年春,出為寧朔將軍、新安太守。 在郡不事邊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民通辭訟者,就路決焉。 為政清省,吏民便之。 視事期歲,卒於官舍,時年四十九。 闔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 高祖聞問,即日舉哀,哭之甚慟。 追贈太常卿,謚曰敬子。 昉好交結,獎進士友,得其延譽者,率多升擢,故衣冠貴游,莫不爭與交好,坐上賓客,恆有數十。 時人慕之,號曰任君,言如漢之三君也。 陳郡殷蕓與建安太守到溉書曰:「哲人云亡,儀表長謝。 元龜何寄?指南誰托?」其為士友所推如此。 昉不治生產,至乃居無室宅。 世或譏其多乞貸,亦隨復散之親故。 昉常嘆曰:「知我亦以叔則,不知我亦以叔則。 」昉墳籍無所不見,家雖貧,聚書至萬餘卷,率多異本。 昉卒後,高祖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所無者,就昉家取之。 昉所著文章數十萬言,盛行于世。 初,昉立於士大夫間,多所汲引,有善己者則厚其聲名。 及卒,諸子皆幼,人罕贍恤之。 平原劉孝標為著論曰: 客問主人曰:「硃公叔《絶交論》,為是乎?為非乎?」主人曰:「客奚此之問?」客曰:「夫草蟲鳴則阜螽躍,雕虎嘯而清風起。 故絪縕相感,霧湧雲蒸;嚶鳴相召,星流電激。 是以王陽登則貢公喜,罕生逝而國子悲。 且心同琴瑟,言鬱鬱于蘭簹,道葉膠漆,志婉孌于塤篪。 聖賢以此鏤金版而鎸盤盂,書玉牒而刻鐘鼎。 若匠人輟成風之妙巧,伯牙息流波之雅引。 范、張款款于下泉,尹、班陶陶于永夕。 駱驛縱橫,煙霏雨散,皆巧歷所不知,心計莫能測。 而硃益州汨敘,越謨訓,捶直切,絶交遊,視黔首以鷹鸇,媲人倫于豺虎。 蒙有猜焉,請辨其惑。 」 主人欣然曰:“客所謂撫弦徽音,未達燥濕變響;張羅沮澤,不睹鵠雁高飛。 蓋聖人握金鏡,闡風烈,龍驤蠖屈,從道污隆。 日月聯璧,嘆亹亹之弘致;雲飛電薄,顯棣華之微旨。 若五音之變化,濟九成之妙曲。 此硃生得玄珠于赤水,謨神睿而為言。 至夫組織仁義,琢磨道德,歡其愉樂,恤其陵夷。 寄通靈台之下,遺蹟江湖之上,風雨急而不輟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斯賢達之素交,歷萬古而一遇。 逮叔世民訛,狙詐飆起,谿谷不能逾其險,鬼神無以究其變,競毛羽之輕,趨錐刀之末。 於是素交盡,利交興,天下蚩蚩,鳥驚雷駭。 然利交同源,派流則異,較言其略,有五術焉: 第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梁書》
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