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水,愛遠遊,西陟荊、巫,南登衡、岳,因而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 有疾還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 」凡所游履,皆圖之於室,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 」古有《金石弄》,為諸桓所重,桓氏亡,其聲遂絶,惟炳傳焉。 太祖遣樂師楊觀就炳受之。 炳外弟師覺授亦有素業,以琴書自娛。 臨川王義慶闢為祭酒,主簿,並不就,乃表薦之,會病卒。 元嘉二十年,炳卒,時年六十九。 衡陽王義季與司徒江夏王義恭書曰:「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終始可嘉,為之惻愴,不能已已。 」子朔,南譙王義宣車騎參軍。 次綺,江夏王義恭司空主簿。 次昭,郢州治中。 次說,正員郎。 周續之,字道祖,雁門廣武人也。 其先過江居豫章建昌縣。 續之年八歲喪母,哀戚過于成人,奉兄如事父。 豫章太守范寧于郡立學,招集生徒,遠方至者甚眾。 續之年十二,詣寧受業。 居學數年,通《五經》並《緯候》,名冠同門,號曰「顏子」。 既而閒居讀《老》、《易》,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 時彭城劉遺民遁跡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陽三隱。 」以為身不可遣,余累宜絶,遂終身不娶妻,布衣蔬食。 劉毅鎮姑孰,命為撫軍參軍,征太學博士,並不就。 江州刺史每相招請,續之不尚節峻,頗從之遊。 常以嵇康《高士傳》得出處之美,因為之注。 高祖之北討,世子居守,迎續之館于安樂寺,延入講禮,月餘,復還山。 江州刺史劉柳薦之高祖,曰:「臣聞恢耀和肆,必在兼城之寶;翼亮崇本,宜紆高世之逸。 是以渭濱佐周,聖德廣運,商雒匡漢,英業乃昌。 伏惟明公道邁振古,應天繼期,游外暢于冥內,體遠形于應近,雖汾陽之舉,輟駕于時艱;明揚之旨,潛感於穹谷矣。 竊見處士雁門周續之,清真貞素,思學鈎深,弱冠獨往,心無近事,性之所遣;榮華與饑寒俱落,情之所慕,岩澤與琴書共遠。 加以仁心內發,義懷外亮,留愛昆卉,誠著桃李。 若升之宰府,必鼎味斯和;濯纓儒官,亦王猷遐緝。 臧文不知,失在降賢;言偃得人,功由升士。 願照其丹款,不以人廢言。 」俄而闢為太尉掾,不就。 高祖北伐,還鎮彭城,遣使迎之,禮賜甚厚。 每稱之曰:「心無偏吝,真高士也。 」尋復南還。 高祖踐阼,復召之,乃盡室俱下。 上為開館東郭外,招集生徒。 乘輿降幸,並見諸生,問續之《禮記》「傲不可長」、「與我九齡」、「射于矍圃」三義,辨析精奧,稱為該通。 續之素患風痹,不復堪講,乃移病鐘山。 景平元年卒,時年四十七。 通《毛詩》六義及《禮論》、《公羊傳》,皆傳于世。 無子。 兄子景遠有續之風,太宗泰始中,為晉安內史,未之郡,卒。 王弘之,字方平,琅邪臨沂人,宣訓衛尉鎮之弟也。 少孤貧,為外祖征士何準所撫育。 從叔獻之及太原王恭,並貴重之。 晉安帝隆安中,為琅邪王中軍參軍,遷司徒主簿。 家貧,而性好山水,求為烏程令,尋以病歸。 桓玄輔晉,桓謙以為衛軍參軍。 時琅邪殷仲文還姑孰,祖送傾朝,謙要弘之同行,答曰:「凡祖離送別,必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 」謙貴其言。 每隨兄鎮之之安成郡,弘之解職同行,荊州刺史桓偉請為南蠻長史。 義熙初,何無忌又請為右軍司馬。 高祖命為徐州治中從事史,除員外散騎常侍,並不就。 家在會稽上虞。 從兄敬弘為吏部尚書,奏曰:「聖明司契,載德惟新,垂鑒仄微,表揚隱介,默語仰風,荒遐傾首。 前員外散騎常侍琅邪王弘之,恬漠丘園,放心居逸。 前衛將軍參軍武昌郭希林,素履純潔,嗣徽前武。 並擊壤聖朝,未蒙表飾,宜加旌聘,賁于丘園,以彰止遜之美,以祛動求之累。 臣愚謂弘之可太子庶子,希林可著作郎。 」即征弘之為庶子,不就。 太祖即位,敬弘為左仆射,又陳:「弘之高行表於初筮,苦節彰于暮年。 今內外晏然,當修太平之化,宜招空谷,以敦沖退之美。 」元嘉四年,征為通直散騎常侍,又不就。 敬弘嘗解貂裘與之,即着以採藥。 性好釣,上虞江有一處名三石頭,弘之常垂綸于此。 經過者不識之,或問:「漁師得魚賣不?」弘之曰:「亦自不得,得亦不賣。 」日夕載魚入上虞郭,經親故門,各以一兩頭置門內而去。 始寧汰川有佳山水,弘之又依岩築室。 謝靈運、顏延之並相欽重,靈運與廬陵王義真箋曰:「會境既豐山水,是以江左嘉遁,並多居之。 但季世慕榮,幽棲者寡,或復才為時求,弗獲從志。 至若王弘之拂衣歸耕,逾歷三紀;孔淳之隱約窮岫,自始迄今;阮萬齡辭事就閒,纂成先業;浙河之外,棲遲山澤,如斯而已。 既遠同羲、唐,亦激貪厲競。 殿下愛素好古,常若布衣,每憶昔聞,虛想岩穴,若遣一介,有以相存,真可謂千載盛美也。 」 弘之四年卒,時年六十三。 顏延之慾為作誄,書與弘之子曇生曰:「君家高世之節,有識歸重,豫染豪翰,所應載述。 況仆托慕末風,竊以敘德為事,但恨短筆不足書美。 」誄竟不就。 曇生好文義,以謙和見稱。 歷顯位,吏部尚書,太常卿。 大明末,為吳興太守。 太宗初,四方同逆,戰敗奔會稽,歸降被宥,終於中散大夫。 第4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4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