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長之,字茂景,陳留尉氏人也。 祖思曠,金紫光祿大夫。 父普,驃騎諮議參軍。 長之年十五喪父,有孝性,哀感傍人。 服除,蔬食者猶積載。 閒居篤學,未嘗有惰容。 初為諸府參軍,除員外散騎侍郎。 母老,求補襄垣令,督郵無禮,鞭之,去職。 尋補廬陵王義真車騎行正參軍,平越長史,東莞太守。 入為尚書殿中郎,出為武昌太守。 時王弘為江州,雅相知重,引為車騎從事中郎。 入為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以母老,固辭朝直,補彭城王義康平北諮議參軍。 元嘉九年,遷臨川內史,以南土卑濕,母年老,非所宜,辭不就。 十一年,復除臨海太守。 至郡少時而母亡,葬畢,不勝憂,十四年,卒,時年五十九。 時郡縣田祿,芒種為斷,此前去官者,則一年秩祿皆入前人;此後去官者,則一年秩祿皆入後人。 始以元嘉末改此科,計月分祿。 長之去武昌郡,代人未至,以芒種前一日解印綬。 初發京師,親故或以器物贈別,得便緘錄,後歸,悉以還之。 在中書省直,夜往鄰省,誤著履出閣,依事自列門下;門下以暗夜人不知,不受列。 長之固遣送之,曰:「一生不侮暗室。 」前後所蒞官,皆有風政,為後人所思。 宋世言善治者,咸稱之。 子師門,原鄉令。 江秉之,字玄叔,濟陽考城人也。 祖逌,晉太常。 父纂,給事中。 秉之少孤,弟妹七人,並皆幼稚,撫育姻娶,罄其心力。 初為劉穆之丹陽前軍府參軍。 高祖督徐州,轉主簿,仍為世子中軍參軍。 宋受禪,隨例為員外散騎侍郎,補太子詹事丞。 少帝即位,入為尚書都官郎,出為永世、烏程令,以善政著名東土。 征建康令,為治嚴察,京邑肅然。 殷景仁為領軍,請為司馬。 復出為山陰令,民戶三萬,政事煩擾,訟訴殷積,階庭常數百人,秉之禦繁以簡,常得無事。 宋世唯顧覬之亦以省務著績,其餘雖復刑政修理,而未能簡事。 以在縣有能,遷補新安太守。 元嘉十二年,轉在臨海,並以簡約見稱。 所得祿秩,悉散之親故,妻子常饑寒。 人有勸其營田者,秉之正色曰:「食祿之家,豈可與農人競利!」在郡作書案一枚,及去官,留以付庫。 十七年,卒,時年六十。 子徽,尚書都官郎,吳令。 元兇殺徐湛之,徽以黨與見誅。 子謐,升明末為尚書吏部郎。 元嘉初,太祖遣大使巡行四方,兼散騎常侍孔默之、王歆之等上言:「宣威將軍、陳南頓二郡太守李元德,清勤均平,姦盜止息。 彭城內史魏恭子,廉恪修慎,在公忘私,安約守儉,久而彌固。 前宋縣令成浦,治政寬濟,遺詠在民。 前鮦陽令李熙國,在事有方,民思其政。 山桑令何道,自少清廉,白首彌厲。 應加褒賫,以勸于後。 」乃進元德號寧朔將軍,恭子賜絹五十匹,谷五百斛;浦、熙國、道各賜絹三十匹,谷二百斛。 王歆之,字叔道,河東人也。 曾祖愆期,有名晉世,官至南蠻校尉。 祖尋之,光祿大夫。 父肇之,豫章公相。 歆之被遇于太祖,歷顯官左民尚書,光祿大夫,卒官。 元嘉九年,豫州刺史長沙王義欣上言:「所統威遠將軍、北譙梁二郡太守關中侯申季歷,自奉職邦畿,于茲五年,信惠並宣,威化兼著,外清奸暴,內輯民黎,役賦均平,閭井齊肅,綏穆初附,招攜荒遠,郊境之外,仰澤懷風,爵賞之授,績能是顯,宜升階秩,以崇獎勸。 」進號寧朔將軍。 其後晉壽太守郭啟玄亦有清節,卒官。 元嘉二十八年,詔曰:「故綏遠將軍、晉壽太守郭啟玄往銜命虜庭,秉意不屈,受任白水,盡勤靡懈,公奉私餼,纖毫弗納,布衣蔬食,飭躬惟儉。 故超授顯邦,以甄廉績。 而介誠苦節,終始匪貳,身死之日,妻子凍餒,志操殊俗,良可哀悼。 可賜其家谷五百斛。 」 時有北地傅僧祐、潁川陳珉、高平張祐,並以吏才見知。 僧祐事在《臧燾傳》。 珉為吳令,善發奸伏,境內以為神明。 祐祖父湛,晉孝武世,以才學為中書侍郎,光祿勛。 祐歷臨安、武康、錢塘令,並著能名,宋世言長吏者,以三人為首。 元嘉中,高平太守潘詞,有清節。 子亮為昌慮令,亦著廉名,大明中,為徐州刺史劉道隆所表。 世祖世,吳郡陸法真歷官有清節,嘗為劉秀之安北錄事參軍。 泰山羊希與安北諮議參軍孫詵書曰:「足下同僚似有陸錄事者,此生東南名地,又張玄外孫,持身至清,雅有志節。 年高官下,秉操不衰,計當日夕相與申意。 」太宗初,為南海太守,卒官。 太宗世,琅邪王悅,亦蒞官清正見知。 悅字少明,晉右將軍羲之曾孫也。 父靖之,官至司徒左長史。 靖之為劉穆之所厚,就穆之求侍中,如此非一。 穆之曰:「卿若不求,久自得也。 」遂不果。 悅泰始中,為黃門郎,御史中丞。 上以其廉介,賜良田五頃。 遷尚書吏部郎,侍中,在門下,盡其心力。 五年,卒官,追贈太常。 初,悅為侍中,檢校禦府、太官、太醫諸署,得奸巧甚多。 及悅死,眾咸謂諸署詋詛之,上乃收典掌者十餘人,桎梏雲送淮陰,密令渡瓜步江,投之中流。 史臣曰:夫善政之於民,猶良工之於埴也,用功寡而成器多。 漢世戶口殷盛,刑務簡闊,郡縣治民,無所橫擾,勸賞威刑,事多專斷,尺一詔書,希經邦邑,龔、黃之化,易以有成。 降及晚代,情偽繁起,民減昔時,務多前世,立績垂風,艱易百倍。 若以上古之化,治此世之民,今吏之良,撫前代之俗,則武城絃歌,將有未暇;淮陽臥治,如或可勉。 未必今才陋古,蓋化有淳薄也。 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第4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4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