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文,琅邪臨沂人也。 名與明帝諱同。 祖穆,臨海太守。 伯父智,少簡貴,有高名,高祖甚重之,常云:「見王智,使人思仲祖。 」與劉穆之謀討劉毅,而智在焉。 它日,穆之白高祖曰:「伐國,重事也,公雲何乃使王智知?」高祖笑曰:「此人高簡,豈聞此輩論議。 」其見知如此。 為太尉諮議參軍,從征長安,留為桂陽公義真安西將軍司馬、天水太守。 還為宋國五兵尚書,晉陵太守,加秩中二千石,封建陵縣五等子,追贈太常。 父僧朗,亦以謹實見知。 元嘉中,為侍中,勤於朝直,未嘗違惰。 太祖嘉之,以為湘州刺史。 世祖大明末,為尚書左仆射。 太宗初,以後父為特進、左光祿大夫,又進開府儀同三司,固讓,乃加侍中、特進。 尋薨,追贈開府,謚曰元公。 景文出繼智,幼為從叔球所知。 美風姿,好言理,少與陳郡謝莊齊名。 太祖甚相欽重,故為太宗娶景文妹,而以景文名與太宗同。 高祖第五女新安公主先適太原王景深,離絶,當以適景文,固辭以疾,故不成婚。 起家太子太傅主簿,轉太子舍人,襲爵建陵子。 出為江夏王義恭、始興王浚征北後軍二府主簿,武陵王文學,世祖撫軍記室參軍,南廣平太守,轉諮議參軍,仍度安北、鎮軍府,出為宣城太守。 元兇弒立,以為黃門侍郎,未及就,世祖入討,景文遣間使歸款。 以父在都邑,不獲致身,及事平,頗見嫌責,猶以舊恩,除南平王鑠司空長史,不拜。 出為東陽太守,入為御史中丞,秘書監,領越騎校尉,不拜,遷司徒左長史。 上以散騎常侍舊與侍中俱掌獻替,欲高其選,以景文及會稽孔覬俱南北之望,並以補之。 尋復為左長史。 坐姊墓開不臨赴,免官。 大明二年,復為秘書監,太子右衛率,侍中。 五年,出為安陸王子綏冠軍長史、輔國將軍、江夏內史,行郢州事。 又征為侍中,領射聲校尉,右衛將軍,加給事中,太子中庶子,右衛如故。 坐與奉朝請毛法因蒱戲,得錢百二十萬,白衣領職。 尋復為侍中,領中庶子,未拜。 前廢帝嗣位,徙秘書監,侍中如故。 以父老自解,出為江夏王義恭太宰長史,輔國將軍、南平太守。 永光初,為吏部尚書。 景和元年,遷右仆射。 太宗即位,加領左衛將軍。 時六軍戒嚴,景文仗士三十人入六門。 諸將咸云:「平殄小賊,易於拾遺。 」景文曰:「敵固無小,蜂蠆有毒,何可輕乎?諸軍當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先為不可勝,乃制勝之術耳。 」尋遷丹陽尹,仆射如故;遭父憂,起為冠軍將軍,尚書左仆射,丹陽尹,固辭仆射,改授散騎常侍、中書令、中軍將軍,尹如故,又辭不拜。 仍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江州郢州之西陽豫州之新蔡晉熙三郡諸軍事、安南將軍、江州刺史。 讓常侍,服闋乃受。 太宗翦除暴主,又平四方,欲引朝望以佐大業,乃下詔曰:「夫良圖宣國,賞崇彞命;殊績顯朝,策勤王府。 安南將軍、江州刺史景文,風度淹粹,理懷清暢,體兼望實,誠備夷岨。 寶曆方啟,密贊義機,妖徒干紀,預毗廟略。 宜登茅社,永傳厥祚。 朕澄氛寧樞,實資多士,疏爵疇庸,實膺徽烈。 尚書右仆射、領衛尉興宗,識懷詳正,思局通敏。 吏部尚書、領太子左衛率淵,器情閒茂,風業韶遠。 並謀參軍政,績亮時艱,拓宇開邑,實允勛典。 景文可封江安縣侯,食邑八百戶,興宗可始昌縣伯,淵可南城縣伯,食邑五百戶。 」景文固讓,不許,乃受五百戶。 進號鎮南將軍,尋給鼓吹一部。 後以江州當徙鎮南昌,領豫章太守,余如故;州不果遷。 頃之,征為尚書左仆射,領吏部,揚州刺史,加太子詹事,常侍如故。 不願還朝,求為湘州刺史,不許。 時又謂景文在江州,不能潔己。 景文與上幸臣王道龍書曰:「吾雖寡於行己,庶不負心,既愧殊效,誓不上欺明主。 竊聞有為其貝錦者,雲營生乃至巨萬,素無此能,一旦忽致異術,必非平理。 唯乞平心精檢,若此言不虛,便宜肆諸市朝,以正風俗。 脫其妄作,當賜思罔昧之由。 吾逾忝轉深,足以致謗,念此驚懼,何能自測。 區區所懷,不願望風容貸。 吾自了不作偷,猶如不作賊。 故以密白,想為申啟。 」景文屢辭內授,上手詔譬之曰:「尚書左仆射,卿已經此任,東宮詹事,用人雖美,職次正可比中書令耳。 庶姓作揚州,徐幹木、王休元、殷鐵並處之不辭。 卿清令才望,何愧休元;毗贊中興,豈謝干木;綢繆相與,何後殷鐵邪?司徒以宰相不應帶神州,遠遵先旨,京口鄉基義重,密邇畿內,又不得不用驃騎,陝西任要,由來用宗室。 驃騎既去,巴陵理應居之,中流雖曰閒地,控帶三江,通接荊、郢,經涂之要,由來有重鎮。 如此,則揚州自成闕刺史,卿若有辭,更不知誰應處之。 此選大備,與公卿疇懷,非聊爾也。 」固辭詹事領選,徙為中書令,常侍、仆射、揚州如故。 又進中書監,領太子太傅,常侍、揚州如故。 景文固辭太傅,上遣新除尚書右仆射褚淵宣旨,以古來比例六事詰難之,不得已,乃受拜。 時太子及諸皇子並小,上稍為身後之計,諸將帥吳喜、壽寂之之徒,慮其不能奉幼主,並殺之;而景文外戚貴盛,張永累經軍旅,又疑其將來難信,乃自為謡言曰:「一士不可親,弓長射殺人。 」一士,王字;弓長,張字也。 景文彌懼,乃自陳求解揚州,曰: 第4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4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