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造草昧,樹之司牧,所以陶鈞三極,統天施化。 故大道之行,選賢與能,隆替無常期,禪代非一族,貫之百王,由來尚矣。 晉道陵遲,仍世多故,爰暨元興,禍難既積,至三光貿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墮泯,則我宣元之祚,永墜於地,顧瞻區域,翦焉已傾。 相國宋王,天縱聖德,靈武秀世,一匡頽運,再造區夏,固以興滅繼絶,舟航淪溺矣。 若夫仰在璇璣,旁穆七政,薄伐不庭,開復疆宇。 遂乃三俘偽主,開滌五都,雕顏卉服之鄉,龍荒朔漠之長,莫不迴首朝陽,沐浴玄澤。 故四靈效瑞,川岳啟圖,嘉祥雜遝,休應炳著,玄象表革命之期,華裔注樂推之願。 代德之符,著乎幽顯,瞻烏爰止,允集明哲,夫豈延康有歸,咸熙告謝而已哉! 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績,黃運不競,三後肆勤。 故天之曆數,實有攸在。 朕雖庸暗,昧于大道,永鑒廢興,為日已久。 念四代之高義,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遜位別宮,歸禪于宋,一依唐虞、漢魏故事。 詔草既成,送呈天子使書之,天子即便操筆,謂左右曰:「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 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甲子,策曰: 咨爾宋王:夫玄古權輿,悠哉邈矣,其詳靡得而聞。 爰自書契,降逮三、五,莫不以上聖君四海,止戈定大業。 然則帝王者,宰物之通器;君道者,天下之至公。 昔在上葉,深鑒茲道,是以天祿既終,唐、虞弗得傳其嗣;符命來格,舜、禹不獲全其謙。 所以經緯三才,澄序彞化,作范振古,垂風萬葉,莫尚于茲。 自是厥後,歷代彌劭,漢既嗣德于放勛,魏亦方軌于重華。 諒以協謀乎人鬼,而以百姓為心者也。 昔我祖宗欽明,辰居其極,而明晦代序,盈虧有期。 翦商兆禍,非唯一世,曾是弗克,矧伊在今,天之所廢,有自來矣。 惟王體上聖之姿,苞二儀之德,明齊日月,道合四時。 乃者社稷傾覆,王拯而存之;中原蕪梗,又濟而復之。 自負固不賓,干紀放命,肆逆滔天,竊據萬里。 靡不潤之以風雨,震之以雷霆。 九伐之道既敷,八法之化自理。 豈伊博施於民,濟斯黔庶;固以義洽四海,道威八荒者矣。 至于上天垂象,四靈效征,圖讖之文既明,人神之望已改;百工歌于朝,庶民頌于野,億兆抃踴,傾佇惟新。 自非百姓樂推,天命攸集,豈伊在予,所得獨專!是用仰祗皇靈,俯順群議,敬禪神器,授帝位於爾躬。 大祚告窮,天祿永終。 于戲!王其允執其中,敬遵典訓,副率土之嘉願,恢洪業於無窮,時膺休祐,以答三靈之眷望。 又璽書曰: 蓋聞天生蒸民,樹之以君。 帝皇寄世,實公四海。 崇替系于勛德,升降存乎其人。 故有國必亡,卜年著其數;代謝無常,聖哲握其符。 昔在上世,三聖系軌,疇咨四岳,以弘揖讓,惟先王之有作,永垂範於無窮。 及劉氏致禪,實堯是法;有魏告終,亦憲茲典。 我世祖所以撫歸運而順人事,乘利見而定天保者也。 而道不常泰,戎夷亂華,喪我洛食,蹙國江表,仍遘否運,淪沒相因,逮于元興,遂傾宗祀。 幸賴神武光天,大節宏發,匡複我社稷,重造我國家。 惟王聖德欽明,則天光大,應期誕載,明保王室。 內紓國難,外播宏略,誅大憝于漢陽,逋僭盜于沂渚,澄氛西岷,肅清南越,再靜江、湘,拓定樊、沔。 若乃永懷區宇,思一聲教,王師首路,則伊、洛澄流;棱威崤、潼,則華岳褰靄,偽酋銜璧,咸陽即序。 雖彞器所銘,詩書所詠,庸勛之盛,莫之與二也。 遂偃武修文,誕敷德政,八統以馭萬民,九職以刑邦國,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故能信著幽顯,義感殊方。 自歷世所賓,舟車所暨,靡不謳歌仁德,抃舞來庭。 朕每敬惟道勛,永察符運,天之曆數,實在爾躬。 是以五緯升度,屢示除舊之跡;三光協數,必昭布新之祥。 圖讖禎瑞,皎然斯在。 加以龍顏英特,天授殊姿,君人之表,煥如日月。 傳稱「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詩》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夫「或躍在淵」者,終以饗九五之位;「勛格天地」者,必膺大寶之業。 昔土德告沴,傳祚於我有晉;今歷運改卜,永終於茲,亦以金德而傳于宋。 仰四代之休義,鑒明昏之定期,詢于群公,爰逮庶尹,咸曰休哉,罔違朕志。 今遣使持節、兼太保、散騎常侍、光祿大夫澹,兼太尉、尚書宣范奉皇帝璽綬,受終之禮,一如唐虞、漢魏故事。 王其允答人神,君臨萬國,時膺靈祉,酬于上天之眷命。 王奉表陳讓,晉帝已遜琅邪王第,表不獲通。 於是陳留王虔嗣等二百七十人,及宋台群臣,並上表勸進,上猶不許。 太史令駱達陳天文符瑞數十條,群臣又固請,王乃從之。 本紀第三 武帝下 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設壇于南郊,即皇帝位,柴燎告天。 策曰: 第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