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之敗,豫州主簿袁興國反叛,據歷陽以應賊。 琅邪內史魏順之遣將謝寶討斬之。 興國司馬襲寶,順之不救而退,公怒斬之。 順之,詠之之弟也。 於是功臣震懾,莫敢不用命。 六月,更授公太尉、中書監,加黃鉞。 受黃鉞,余固辭。 以司馬庾悅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自東陽出豫章。 七月庚申,群賊自蔡洲南走,還屯尋陽。 遣輔國將軍王仲德、廣川太守劉鐘、河間太守蒯恩追之。 公還東府,大治水軍,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丈。 盧循遣其大將荀林寇江陵,桓謙先於江陵奔羌,又自羌入蜀,偽主譙縱以為荊州刺史。 謙及譙道福率軍二萬,出寇江陵,適與林會,相去百餘里。 荊州刺史道規斬謙於枝江,破林于江津,追至竹町,斬之。 初,循之走也,公知其必寇江陵,登遣淮陵內史索邈領馬軍步道援荊州;又遣建威將軍孫季高率眾三千,自海道襲番禺。 江州刺史庾悅至五畝嶠,賊遣千餘人據斷嶠道,悅前驅鄱陽太守虞丘進攻破之。 公治兵大辦。 十月,率兗州刺史劉籓、寧朔將軍檀韶等舟師南伐。 以後將軍劉毅監太尉留守府,後事皆委焉。 是月,徐道覆率眾三萬寇江陵。 荊州刺史道規又大破之,斬首萬餘級,道覆走還盆口。 初,公之遣索邈也,邈在道為賊所斷,道覆敗後方達。 自循東下,江陵斷絶京邑之問,傳者皆云已沒。 及邈至,方知循走。 循初自蔡洲南走,留其親黨范崇民五千人,高艦百餘,戍南陵。 王仲德等聞大軍且至,乃進攻之。 十一月,大破崇民軍,焚其舟艦,收其散卒。 循廣州守兵,不以海道為防。 是月,建威將軍孫季高乘海奄至,而城池峻整,兵猶數千。 季高焚賊舟艦,悉力而上,四面攻之,即日屠其城。 循父以輕舟奔始興。 季高撫其舊民,戮其親黨,勒兵謹守。 初,公之遣季高也,眾咸以海道艱遠,必至為難;且分撤見力,二三非要。 公不從。 敕季高曰:「大軍十二月之交,必破妖虜。 卿今時當至廣州,傾其巢窟,令賊奔走之日,無所歸投。 」季高受命而行,如期克捷。 循方治兵旅舟艦,設諸攻備。 公欲禦以長算,乃屯軍雷池。 賊揚聲不攻雷池,當乘流徑下。 公知其欲戰,且慮賊戰敗,或于京江入海,遣王仲德以水艦二百于吉陽下斷之。 十二月,循、道覆率眾數萬,方艦而下,前後相抗,莫見舳艫之際。 公悉出輕利鬥艦,躬提幡鼓,命眾軍齊力擊之;又上步騎于西岸。 右軍參軍庾樂生乘艦不進,斬而徇之,於是眾軍並踴騰爭先。 軍中多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陷。 公中流蹙之,因風水之勢,賊艦悉泊西岸,上軍先備火具,乃投火焚之。 煙焰張天,賊眾大敗,追奔至夜乃歸。 循等還尋陽。 初分遣步軍,莫不疑怪,及燒賊艦,眾乃悅服。 召王仲德,請還為前驅,留輔國將軍孟懷玉守雷池。 循聞有大軍上,欲走向豫章,乃悉力柵斷左裡。 大軍至左裡,將戰,公所執麾竿折,折幡瀋水,眾並怪懼。 公歡笑曰:「往年覆舟之戰,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賊必破矣。 」即攻柵而進。 循兵雖殊死戰,弗能禁。 諸軍乘勝奔之,循單舸走。 所殺及投水死,凡萬餘人。 納其降附,宥其逼略。 遣劉籓、孟懷玉輕軍追之。 循收散卒,尚有數千人,徑還廣州。 道覆還保始興。 公旋自左裡,天子遣侍中、黃門勞師於行所。 本紀第二 武帝中 七年正月己未,振旅于京師,改授大將軍、揚州牧,給班劍二十人,本官悉如故,固辭。 凡南北征伐戰亡者,並列上賻贈。 屍喪未反,遣主帥迎接,致還本土。 二月,盧循至番禺,為孫季高所破,收餘眾南走。 劉籓、孟懷玉斬徐道覆于始興。 晉自中興以來,治綱大弛,權門併兼,強弱相凌,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 桓玄頗欲厘改,竟不能行。 公既作輔,大示軌則,豪強肅然,遠近知禁。 至是,會稽餘姚虞亮復藏匿亡命千餘人,公誅亮,免會稽內史司馬休之。 天子又申前命,公固辭。 於是改授太尉、中書監,乃受命。 奉送黃鉞,解冀州。 交州刺史杜慧度斬盧循,傳首京師。 先是,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公表天子,申明舊制,依舊策試。 征西將軍、荊州刺史道規疾患求歸。 八年四月,改授豫州刺史,以後將軍、豫州刺史劉毅代之。 毅與公俱舉大義,興復晉室,自謂京城、廣陵,功業足以相抗。 雖權事推公,而心不服也。 毅既有雄才大志,厚自矜許,朝士素望者多歸之。 與尚書仆射謝混、丹陽尹郗僧施並深相結。 及西鎮江陵,豫州舊府,多割以自隨,請僧施為南蠻校尉。 既知毅不能居下,終為異端,密圖之。 毅至西,稱疾篤,表求從弟兗州刺史籓以為副貳,偽許焉。 九月,籓入朝,公命收籓及謝混,並于獄賜死。 自表討毅,又假黃鉞,率諸軍西征。 以前鎮軍將軍司馬休之為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兗州刺史道憐鎮丹徒,豫州刺史諸葛長民監太尉留府事,加太尉司馬,丹陽尹劉穆之建威將軍,配以實力。 壬午,發自京師。 遣參軍王鎮惡、龍驤將軍蒯恩前襲江陵。 十月,鎮惡克江陵,毅及黨與皆伏誅。 十一月己卯,公至江陵,下書曰: 夫去弊拯民,必存簡恕,舍網修綱,雖煩易理。 江、荊凋殘,刑政多闕;頃年事故,綏撫未周。 遂令百姓疲匱,歲月滋甚,財傷役困,慮不幸生。 凋殘之餘,而不減舊,刻剝徵求,不循政道。 宰蒞之司,或非良干,未能菲躬儉,苟求盈給,積習生常,漸不知改。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