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造妖□,使樊豐之徒乘權放恣,侵奪主威,改亂嫡嗣,至令聖躬狼狽,親遇其艱。 既拔自困殆,龍興即位,天下喁喁,屬望風政。 積敝之後,易致中興,誠當沛然思惟善道;而論者猶雲,方今之事,復同於前。 臣伏從山草,痛心傷臆。 實以漢興以來,三百餘年,賢聖相繼,十有八主。 豈無阿乳之恩?豈忘貴爵之寵?然上畏天威,俯案經典,知義不可,故不封也。 今宋阿母雖有大功勤謹之德,但加賞賜,足以酬其勞苦;至于裂土開國,實乖舊典。 聞阿母體性謙虛,必有遜讓,陛下宜許其辭國之高,使成萬安之福。 宋均注曰:「父天于圜丘之祀也,母地于方澤之祭也,兄日于東郊,姊月于西郊。 」 夫妃後之家所以少完全者,豈天性當然?但以爵位尊顯,專總權柄,天道惡盈,不知自損,故至顛仆。 先帝寵遇閻氏,位號太疾,故其受禍,曾不旋時。 老子曰:「其進鋭,其退速也。 」今梁氏戚為椒房,禮所不臣,尊以高爵,尚可然也。 而子弟髃從,榮顯兼加,永平﹑建初故事,殆不如此。 宜令步兵校尉冀及諸侍中還居黃門之官,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豈不休乎! 又詔書所以禁侍中尚書中臣子弟不得為吏察孝廉者,以其秉威權,容請託故也。 而中常侍日月之側,聲埶振天下,子弟祿仕,曾無限極。 雖外托謙默,不幹州郡,而諂偽之徒,望風進舉。 今可為設常禁,同之中臣。 昔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明帝不許,賜錢千萬。 所以輕厚賜,重薄位者,為官人失才,害及百姓也。 竊聞長水司馬武宣﹑開陽城門候羊迪等,無它功德,初拜便真。 此雖小失,而漸壞舊章。 先聖法度,所宜堅守,政教一跌,百年不復。 詩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癉。 」刺周王變祖法度,故使下民將盡病也。 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 鬥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 鬥斟酌元氣,運平四時。 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埶重,責之所歸。 若不平心,醔眚必至。 誠宜審擇其人,以毗聖政。 今與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則公卿尚書,內則常侍黃門,譬猶一門之內,一家之事,安則共其福慶,危則通其禍敗。 刺史﹑二千石,外統職事,內受法則。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絜,猶叩樹本,百枝皆動也。 周頌曰:「薄言振之,莫不震疊。 」此言動之於內,而應于外者也。 *(猶)**[由]*此言之,本朝號令,豈可蹉跌?閒隙一開,則邪人動心;利競暫啟,則仁義道塞。 刑罰不能復禁,化導以之寑壞。 此天下之紀綱,當今之急務。 陛下宜開石室,陳圖書,招會髃儒,引問失得,指擿變象,以求天意。 其言有中理,實時施行,顯拔其人,以表能者。 則聖聽日有所聞,忠臣盡其所知。 又宜罷退宦官,去其權重,裁置常侍二人,方直有德者,省事左右;小黃門五人,才智閒雅者,給事殿中。 如此,則論者厭塞,昇平可致也。 臣所以敢陳愚瞽,冒昧自聞者,儻或皇天欲令微臣覺悟陛下。 陛下宜熟察臣言,憐赦臣死。 美成王能奮舒文武之道而行之,則天下無不動而應其政教。 ” 順帝覽其對,多所納用,實時出阿母還弟舍,諸常侍悉叩頭謝罪,朝廷肅然。 以固為議郎。 而阿母宦者疾固言直,因詐飛章以陷其罪,事從中下。 大司農黃尚等請之於大將軍梁商,又仆射黃瓊救明固事,久乃得拜議郎。 出為廣漢雒令,至白水關,解印綬,還漢中,杜門不交人事。 歲中,梁商請為從事中郎。 商以後父輔政,而柔和自守,不能有所整裁,醔異數見,下權日重。 固欲令商先正風化,退辭高滿,乃奏記曰:“春秋曪儀父以開義路, 貶無駭以閉利門。 夫義路閉則利門開,利門開則義路閉也。 前孝安皇帝內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周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 朝廷初立,頗存清靜,未能數年,稍復墮損。 左右黨進者,日有遷拜,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 又即位以來,十有餘年,聖嗣未立,髃下繼望。 可令中宮博簡嬪媵,兼采微賤宜子之人,進禦至尊,順助天意。 若有皇子,母自乳養,無委保妾醫巫,以致飛燕之禍。 明將軍望尊位顯,當以天下為憂,崇尚謙省,垂則萬方。 而新營祠堂,費功億計,非以昭明令德,崇示清儉。 自數年以來,醔怪屢見,比無雨潤,而沉陰鬱泱。 宮省之內,容有陰謀。 孔子曰:『智者見變思刑,愚者鷪怪諱名。 』天道無親,可為祗畏。 加近者月食既于端門之側。 月者,大臣之體也。 夫窮高則危,大滿則溢,月盈則缺,日中則移。 凡此四者,自然之數也。 天地之心,福謙忌盛,是以賢達功遂身退,全名養壽,無有怵迫之憂。 誠令王綱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踵伯成之高,全不朽之譽,豈與此外戚凡輩耽榮好位者同日而論哉!固狂夫下愚,不達大體,竊感古人一飯之報, 況受顧遇而容不盡乎!”商不能用。 何以稱字?曪之也。 曷為曪之?為其與[公]盟也。 ”何休註云:「春秋王魯,托隱公為受命王,因儀父先與隱公盟,假以見曪賞義。 」 今子賞而不勸,罰而不威,德自此衰,刑自此作。 夫子盍行,無留吾事。 ’俋俋然,耕不顧。 ”亦見呂氏春秋。 永和中,荊州盜賊起,彌年不定,乃以固為荊州刺史。 固到,遣吏勞問境內,赦寇盜前釁,與之更始。 於是賊帥夏密等斂其魁黨六百餘人,自縛歸首。 固皆原之,遣還,使自相招集,開示威法。 半歲閒,余類悉降,州內清平。 第2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書》
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