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取得成功的過程,實質就是不斷戰勝失敗的過程。 因為任何一項大小事業要取得相當的成就,都會遇到困難,難免要犯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 例如,在工作上想搞改革,越革新矛盾越突出;學識上想有所創新,越深入難度越大;技術想有所突破,越攀登險阻越多。 著名科學家法拉第說:「世人何嘗知道:在那些通過科學研究工作者頭腦裡的思想和理論當中,有多少被他自己嚴格的批判、非難的考察,而默默地隱蔽地扼殺了。 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得以實現的建議、希望、願望以及初步的結論,也達不到十分之一。 」這就是說,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成功與失敗的比率是1∶10。 至于一般人與這個比率比當然要低得多。 因此,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能不能經受住錯誤和失敗的嚴峻考驗,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由於出現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有人就徘徊不前,半途而廢;有人就唉聲嘆氣,激流而退;有人則悲觀失望,自暴自棄。 然而,錯誤和失敗並不因為人們的不快、悲嘆、驚慌和恐懼而不再光臨。 相反,怕犯錯誤,怕遭失敗,卻往往會犯更大的錯誤,遭更多的失敗。 所以,對待錯誤和失敗應該有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 人們在實踐中為什麼會犯錯誤,遭失敗,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論要求我們堅持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但是,應該指出,這種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而不是抽象的僵死的統一,只能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和條件下的統一,特別是在較大的範圍內和比較複雜的問題上,這種統一往往要經歷迂迴曲折、多次反覆才能完成,要經歷一個由不統一到統一,由低水平的統一到高水平的統一的過程。 這是因為從客體方面來說,客體的複雜性決定了這種統一的近似性,客體發展的無限性和過程性決定了這種統一的暫時性;從主體方面來說,主體認識和實踐能力的有限性決定了這種統一的相對性。 離開了或者不能保持主體與客體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要犯錯誤,遭致失敗。 人們在實踐中遭到失敗,除了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外,還有諸多主觀原因,主要是: 決心不大,信心不強。 有沒有決心和信心,這是事情能否成功的前提條件。 古人云:「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缺乏決心和信心的人,往往憂柔寡斷,常常錯失良機,這正如俗話所說「太剛則折,太軟則廢,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自信,那麼,他就會連一點小困難也克服不了。 俄國大詩人普希金說道: 「大石攔路,勇者視為進步的階梯,弱者視為前進的障礙。 」只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樹立必勝的信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是一定會獲得成功的。 企業經營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急躁輕率,盲目蠻幹。 有些人不研究事物發展的必經過程和階段,不瞭解其發展規律,抱著急於求成的心情輕率地盲目地蠻幹,結果遭到了失敗。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想快反而慢。 」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須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其發展進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並要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只有那些勤於思考,善於安排的有心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在工作進行的過程中,需要有一種百折不撓堅持到底的堅強意志,不能被困難所嚇倒。 聞名于世的大作曲家貝多芬說:「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己的遭遇裡百折不撓。 」從事任何一項事情,先要決定志向,志向決定以後,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猶豫地去實行。 驕傲自大。 自卑,不會有出息;自大,非壞事不可。 人貴有自知之明,盲目自大自負,對己有害無益,對人對事有損無補。 在我國古代,最崇尚謙虛,力戒驕傲。 《尚書·大禹謨》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一個人之所以犯錯誤,往往不是因為他什麼都不懂,而是因為他自以為什麼都懂。 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裡毀滅了自己。 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 犯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這是壞事。 錯誤和失敗造成的困惑是痛苦的。 但是,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錯誤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卡內基的經商之道》
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