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本詞卻又不止於悲涼,而是及時地深入一層,轉入期待。 期待無定,轉而為幽恨,故結句云:」無情月,看待幾時圓!“月圓即人圓,其盼望月圓亦即盼望與戀人團聚的迫切心情,自然就躍然于字裡行間了。 這首詞,在取材,主題方面,雖然沒有突破男女離別相思之類傳統題材的樊籬,但在結構藝術上,賓主虛實,渲染映襯,搖曳多姿,一往情深,表現了一位大詞人題材、風格的多樣性。 ●鷓鴣天 元好問 候館燈昏雨送涼,小樓人靜月侵床。 多情卻被無情惱,今夜還如昨夜長。 金屋暖,玉爐香。 春風都屬富家郎。 西園何限相思樹,辛苦梅花候海棠。 元好問詞作鑒賞 這首詞主要是寫別情。 「候館」是行人寄住的旅舍,昏燈涼雨是此時與他作伴的淒涼景物。 「小樓」是居人所在的閨樓,明月照床襯托出她靜夜無侶的孤棲境況。 兩者對舉,構成一種典型的傷別懷人的抒情背景,由此決定了全詞的情調氛圍。 「多情卻被無情惱」。 「今夜還如昨夜長」,分別借用蘇軾《蝶戀花》和賀鑄《採桑子》詞原句,巧成對仗。 在這裡,多情的是人,無情的是前邊兩句所描寫的環境中的自然之物。 這種蕭索的時令和孤獨的環境,最容易喚起人的離愁別緒。 「今夜還如昨夜長」一句,看似說得無謂,卻告訴讀者兩層意思:一是受着相思的煎熬,耿耿難眠,故覺夜長;二是夜夜相思,不止一天了。 下片不再怨天,卻轉而尤人。 「金屋暖,玉爐香」,與候館、小樓清境相對,不僅標明是富家器物,而且又有金屋藏嬌典故潛在的暗示,使人想到富家男女終日廝守,這和詞中主人公的孤獨況味形成強烈的對比。 結尾兩句寓情於景,謂將象梅花那樣熬過寒冬,迎來海棠開放的春天。 然而海棠開時,梅花也就凋零了。 在自我寬慰中,希望與悲感交織,一綫亮色中仍不免憂鬱的灰青。 這是元好問以「鷓鴣天」詞調所寫「宮體八首」的第一首。 元好問于詞,似有集大成之意。 這八首宮體詞,並不像過去的宮體詩那樣,偎玉倚香,剪紅刻翠,不過偏重於寫男女相思之情而已。 這首詞在寫法上有幾點令人稱賞。 在構思上,打破了柳永等人寫覊旅愁思常用的今、昔、今的三段式,目光專注于眼前情景,把回憶的畫面處理到幕後。 這樣就避開了往日相依相偎耳鬢廝磨的一般化描寫,少了點曲折,卻更顯得單純懇摯。 其次,詞的結尾以景結情,語淡情深。 景又不似實景,乃近於詩的比興,置於結尾,淡宕涵渾。 其三,這首詞擒離詞造語,素樸清新,力避綺靡甜膩字面。 若「金屋暖,玉爐香,春風都屬富家郎」數句,直是樂府民歌之俊語。 凡此諸方面,構成了質樸清純的風格,依稀晚唐小詞風味。 ●鷓鴣天 元好問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飲更何成。 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塊磊平。 醒復醉,醉還醒。 靈均憔悴可憐生。 《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 元好問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藉酒澆愁感慨激憤的小詞,蓋作於金源滅亡前後。 當時,元好問作為金源孤臣孽子,鼎鑊餘生,棲遲零落,滿腹悲憤,無以自吐,不得不藉酒澆愁,在醉鄉中求得片刻排解。 這首詞就是在這種背景和心境下產生的。 詞的上片四句,表述了兩層意思。 前兩句以議論起筆,為一層,是說只近浮名而不飲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虛名,多指功名榮祿。 元好問在金亡前後,憂國憂民,悲憤填膺,既無力輓狂瀾于既倒,乃盡棄「浮名」,沉湎面于醉鄉。 其《飲酒詩》說:「去古日已遠,百偽無一真。 獨餘醉鄉地,中有羲皇淳。 聖教難為功,乃見酒力神。 」《後飲酒》詩又說:「酒中有勝地,名流所同歸。 人若不解飲,俗病從何醫?」因而稱酒為「天生至神物」。 此詞上片第二層意思,便是對酒的功效的讚頌:「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塊磊平。 」「紛華」,指世俗紅塵。 詞人說,三杯之後,便覺遠離塵世。 然後再用「一斗」句遞進一層,強表現酒的作用和自己對酒的需要。 「塊磊」,指鬱結于胸中的悲憤、愁悶。 詞人說,用這種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澆」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鬱憤平復,也就是說,在大醉之後,才能暫時忘憂,而求得解脫。 詞人就是要在這種「醒復醉,醉還醒」即不斷澆着酒的情況下,才能在那個世上生存。 「靈均」以下三句,將屈原對比,就醉與醒,飲與不飲立意,從而將滿腹悲憤,更轉深一層。 「靈均」即屈原;「憔悴」、「可憐」,暗扣上片「且看」句意。 《楚辭。 漁父》說,「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但屈原卻不去飲酒,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 以其獨醒,悲憤太深,以致憔悴可憐。 這裡詞人對屈原顯然也是同情的,但對其雖獨醒而無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憐,則略有薄責之意。 因而對其《離騷》,儘管「讀殺」,也總覺得全然無味了。 「渾無味」,並非真的指斥《離騷》無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憤,在詞人極其悲痛的情況下,這樣的作品讀來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憤;而詞人的目的,不是借《離騷》以寄悲憤,而是要從悲憤中解脫出來,這個目的,是「讀殺」《離騷》也不能達到的。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飲酒了(像阮步兵那樣)。 以「好個詩家」獨贊阮步兵,顯然,詞人在屈阮對比亦即醒醉對比之中,決然選中了後者,詞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第47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4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