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淳三年(1267),赦歸。 德祐元年(1275),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 明年,元兵東下,信州不守,變姓名入建寧唐石山,日日麻衣躡屨,東向而哭。 宋亡,居閩中,屢薦不起。 至元二十六年(1289),福建參政魏天祐強之而北,至大都,不食而死,年六十四。 門人私謚文節,世稱疊山先生。 有《疊山集》十六卷。 《宋史》有傳。 詞見《疊山集》卷三。 ●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謝枋得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 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 麥飯紙錢,只鷄鬥酒,幾誤林間噪喜鴉。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 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 又何必,待過家上塚,晝錦榮華! 謝枋得詩詞鑒賞 這首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 宋朝滅亡之後,元朝不斷南征。 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1289年,福建參知政事魏天祐,為了向朝廷取媚,強迫詞作者北上,在寒食節,作者過鄆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絶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詞的上片,由寒食節起筆,表達對祖塋塚柏的眷念之情。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講的是十五年來,到寒食節「皆在天涯」,而不能祭掃祖塋盡孝。 這是作者的回憶。 枋得于宋德祐元年(1275)出任江西招諭使,知信州。 不久,元軍攻陷信州,枋得改名換姓入建寧唐石山中,後又隱居閩中,一直未回故鄉江西弋陽。 到現在已十五年。 字面是說寒食節,實際上也暗含了對國破家亡的回憶。 用「皆在天涯」寫淪落飄泊,無家可衣,四字包含了血淚經歷。 「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 」承起句寫十五年飄泊之中每逢寒食的思想感情,分兩層意思:前二句是說在「雨濡露潤」的天氣裡,思唸著「宰柏」。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也稱「宰樹」、「宰木」。 寒食節是祭掃祖塋的日子,經常是細雨濛濛,故雲「雨濡露潤」,這種情況最容易引起在異鄉飄泊的人的「宰柏」之思。 後兩句說在「風柔日媚」的天氣裡,卻又「羞見飛花」。 「飛花」指的是熱閙的景象,而無家可歸之人,則不忍着,也「羞見」,——國破家亡,自己無力輓救,因而只能埋名深山,豈不羞對「飛花」!這兩層意思總起來是說作者無時無刻都在思國念家,痛苦不堪。 一個「嘆」字領起四句,「麥飯紙錢,只鷄鬥酒,幾誤林間噪喜鴉。 」三句,仍從寒食祭掃着筆。 「麥飯」、「紙錢」、「只鷄」、「鬥酒」,皆是祭品,祭掃完畢,便被那些烏鴉喜鵲所取走,這裡,作者則說自己不能用「麥飯」等物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幾」,屢次,與「十五年」互相照應。 這三句寫得仍然很悲痛。 對祖塋的懷念,同時也是對故國的懷念,更是對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嘆。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為上述情況尋找原因。 「我」是指「天」;「他」則是指蒙元貴族。 從字面上看,好象是放達,實際上是悲憤而且故意用作反語「不由乎我(天)」,正是「由我(天)」,「不由他」正是「由他」,作者既怨天又尤人。 這裡用反語的原因,倒不一定在於當時作者身在蒙元貴族統治之下,枋得是個性格剛烈無所畏懼的人。 反語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格,用於嘲弄諷刺。 上片雖沉痛悲憤,但其基調卻顯得低沉。 下片則變為至大至剛,充滿了視死如歸的精神。 「鼎中煉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鼎」,這裡指丹爐,道家在丹爐內煉丹,丹成可以飛昇:「紫府」,道家稱仙人所居之地,「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宮闕。 這兩句是說自己對於自己的去處早在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為家了。 枋得這次北上,早已有了死亡的準備,所以才有如此言語。 「想前人鶴馭,常游絳,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就此意作進一步發揮。 四句用一「想」字領起,滔滔而下,表明是作者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神仙或得道之士每騎鶴上天,游于絳闕,其樂無窮;而世俗之身,當如「蟬蛻蛇解,游于太清」豈能留戀于塵埃濁世(「黃沙」)。 他不想苟且偷生,屈節苟活,已經說得明明白白。 以下就「寒食」本題,再表白自己的志向與氣節。 「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 詞句」男子正當如是「,是肯定語氣,故以」那「」即「」也「足成七字句,並以葉韻,讚羨庸珏他們的愛國正義行動,表示自己作為好男兒正當倣傚他們的精神,效忠宋室。 另一方面,」又何必,待過家上塚,晝錦榮華「,則就此次被迫北上強令降元做官而言。 」晝錦「,用指富貴還鄉。 」過家上塚「,即還舊居,祭祖墳,指的是誇耀鄰裡的事。 作者概以」又何必「一語抹煞之。 」待「表示將來可以實現之意,即今已斷言並無可能,因此不僅多此一舉,言辭殺辣,不留餘地。 」上塚「一語,也是就寒食祭掃事生出,與」守墳「、」修墓“,同回應上片所說情事,緊扣題意。 這首詞作者先抒發思鄉之情,繼而抒發自己報國之情,全詞慷慨悲歌催人淚下。 這首詞精彩之處,在於注重心理刻畫,含有感染力,因此是具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魅力。 趙聞禮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第3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