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下片中的不了殘棋,無詩無酒,欲梅欲雪,皆輕描淡寫,便將上片麗密之感溶化開來。 由濃而淡,層層輕染,足見韻致之清雅。 詞中造境是在室內,境界本不大。 可是上片收以滿窗晴日、虛室生白的意象,下片結以欲梅欲雪天時的描寫,將一個小小書齋與隆冬將春的天地相連通,便覺得書齋、人心同天地自然常相往來,境界之大,使人意遠神怡。 營造意境,講究以小見大,人與自然相通,這正是中國藝術文化之精神。 ●點絳唇·訪矣存叟南漪釣隱 周晉 午夢初回,捲簾盡放春愁去。 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周晉詞作鑒賞 周晉的詞大多描寫的是清逸自然之趣。 從調下詞題可以看出,此詞係為訪問一友人而作,矣子才,字存叟,其先井研(今屬四川省)人,因為愛好吳興山水清遠,遂家居湖州的南門。 南漪小隱是矣存叟家花園的名字,園中有碩果軒、元祐學堂、芳菲二亭、萬鶴亭、雙李亭、桴舫齋、岷峨一畝宮諸景。 「午夢初回,捲簾盡放春愁去。 」春天的天氣,催人欲睡,詞人午後醉入夢鄉,醒來後,又覺室內異常清靜,空氣似乎凝滯了一般。 這種環境,使人愁悶。 於是詞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陽光伴隨清新的空氣湧入室內,心情為之一暢。 「捲簾盡放春愁去」。 春愁乃無形之物,簾兒一卷,它竟象鳥兒一樣被放了出去。 這句寫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賦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覺。 「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寂寞的詞人,只有與黃鸝相對而語,將寂寞之情緒卻寫得趣味悠然,惱人春色日初長,在長長的白天裡,詞人沒有詩朋酒侶,極感無聊。 黃鸝而可與語,真奇想也。 這一是烘托出無侶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閒愁之仍在,前面所謂「盡放春愁去」,其實並未放盡。 詞情宛轉,妙在含蓄。 由於春愁難排,更由於無人與語,詞人遂移舟訪友,很自然地過渡到下闋。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 」詞人已離開室內,融入大自然的懷抱。 暮春時節,柳絮紛飛,在陽光映照下,境界極美。 在那飄着絮影、沁着蘋香的地方,自然充滿了春意。 着意尋春春不見,原來春天卻在這裡。 詞人一腔喜悅溢於言外。 至此,那無盡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結筆寫出訪矣氏花園。 「移舟去」,寫得閒婉。 詞人只抓住園中一個景物——碩果軒旁的大梨樹一株;只寫一樁雅事——樹下題詩。 正當他和園主人醞釀構思,可是詩句未成,突然下起雨來。 杜甫有《丈八溝納涼》詩云:「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辛棄疾有《鷓鴣天。 鵝湖歸病起作《詞云:「詩未成時雨早催。 」他們是如此相似,又是如此不同。 相似處是都寫以雨催詩;不同的是,杜詩辛詞均已明點此意,而周詞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特別是借寫梨花滴到墨汁之中,使得寫出的文章也帶有梨花之香,這一結尾給人以美的遐想。 詞人雖雲「未成新句」,實際上新句已躍然紙上。 這難道不讓人嘆贊嗎? 陳東甫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陳東甫」生平不詳。 與譚宣子、樂雷發交友贈答。 見《陽春白雪》卷六譚宣子《摸魚兒》題序及樂雷發《雪磯叢稿》。 存詞三首。 ●長相思 陳東甫 花深深。 柳陰陰。 度柳穿花覓信音。 君心負妾心。 怨鳴琴。 恨孤衾。 鈿誓釵盟何處尋? 當初誰料今。 陳東甫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棄婦的怨詞。 「花深深。 柳陰陰。 」起筆用聯綿辭深深、陰陰,將春花楊柳之繁盛寫出。 初讀時,可能會以為這真是描繪大自然之春光。 其實不然。 「度柳穿花覓信音。 」原來,花柳皆為喻象,喻指兩情歡娛的世界。 此句,寫女主人公尋覓其情人的經歷。 覓字下得貼當,與花深深柳陰陰相呼應,則浮花浪柳之妖冶繁盛可知。 女子終於明白:「君心負妾心。 」情人已背信棄義。 由此可以想見女子肝腸之寸斷。 「怨鳴琴。 恨孤衾。 」這兩句寫盡女子被棄後的淒涼幽怨之味。 無窮永晝,唯有寄孤憤于鳴琴。 漫漫長夜,終是輾轉反側于孤衾。 琴、衾,是當日情好歡樂之見證,竟成為一場悲劇之象徵,觸物傷心,如此日月,人何以堪?詞句極短,而酸楚無限。 「鈿誓釵盟何處尋。 」尋字,與上片之覓字,道盡女子的失落感與不甘心,皆見性情語。 追懷當日山盟海誓,信誓旦旦,只因為相信「但教心似金鈿堅」,如今全已幻滅。 尋尋覓覓惝怳迷離,遂托出女子全部痴情。 「當初誰料今。 」上句是舊情之回瀾,結句則是返轉回來,從痴迷而悔悟。 棄婦心瀾洶湧,千迴百折,終難平息,是在意內言外。 詞人對棄婦抱同情之感,設身處地為其作詞,難能可貴。 此詞純為女子聲口,明白如話,如訴如泣,故能感染人。 篇幅短小,言辭簡練,卻淋漓盡致地展示出愛情悲劇女子痴情,故富於含蘊。 李曾伯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李曾伯(1198-?)字長孺,號可齋,懷州(今河南汝陽)人,寓居嘉興(今屬浙江)。 曾通判濠州,遷軍器監主簿。 淳祐二年(1242),遷太府卿、淮東制置使、知揚州。 四年,兼淮西制置使。 六年,落職予祠。 九年,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兼廣西轉運使。 次年,為京湖安撫制置使知江陵,進龍圖閣學士。 第3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