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遭擄掠的女子題于客舍上的詞。 它表現了南宋末年遭金人擄掠的女子那種欲哭無淚的悲憤心情。 南宋寧宗嘉定末,金遣四都尉南犯,擄大批淮上良家女北歸。 有女題此詞于泗州(治所在臨淮,今江蘇泗洪東南,盱眙對岸,原城池已沒入洪澤湖)。 詞的上片,寫她被擄北去,不得不離別故鄉山河時的沉痛心情,遠望淮山高聳,綿延千里;淮水浩渺,煙靄迷芒。 「雲峰」、「煙波」,既寫山高水闊,又寫出春天雨多雲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傷情苦,淚眼朦朧,因此山河呈現出一片迷茫的景象。 「雲峰」前冠以「千里」,「煙波」前冠以「萬頃」,寫出了祖國的河山壯麗,暗示作者對它的深情。 但如今卻滿目瘡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擄北去,不能安居故土,這萬千愁恨怎能不一齊迸發!「千里恨」、「萬頃愁」極好地表現了作者的深仇大恨。 同時,她移情於物,移情於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滿了愁恨,因為它們是這場患難的最好見證。 千里,從縱的角度形容愁恨;萬頃,從橫的方面予以誇張,這樣的表現手法就將愁緒這種無形的情感有形化了。 具體化了,它與以往的某些表現手法有所差異: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歐陽修:「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踏莎行》)胡楚:「若將此恨同芳草,猶恐青青有盡時。 」(《寄人》)他們着重表現的是愁恨之無窮。 應該說這些寫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藝術的獨創性。 但這個淮上良家女的這兩句詞卻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一種泰山壓頂、窒息心胸之感。 上片,取眼前景,喻胸中情,隨意貼切,不假雕飾。 一、三兩句摹山范水較為一般,二、四兩句傾注作者沸騰的感情,使山河為之變色,極具感人力量。 過片兩句既是對上片的總結,又是作者眷戀山河的進一步具體描寫:「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 」她離開家鄉越來越遠,眷戀的感情也越來越重。 她一步一回頭地看著自己的家鄉,直至山水完全遮斷了她的視線。 天涯淪落,何時能回到故鄉的懷抱?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 這一去,也許是永無歸日了,這怎不令她迴首東望,直至「遮斷」為止呢?「東望眼」三字,真實地寫出了被擄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進而不斷回望故鄉的情景,極形象地表現了她不忍離去的痛苦。 面對著這一切,「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 」這恨,是指對金人南犯之恨,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無恥南逃之恨;這愁,是為鄉土遭受蹂躪而愁,為被擄後的屈辱生活和顛沛流離而愁。 舊恨加新愁,讓一個弱女子如何經受得了!末句刻畫了一個哀怨至極而又沉默無語的形象。 「有淚無言」,是她的一腔悲憤無處、也無人可以傾訴,只有和着淚水忍聲吞下這時代加給她的深重災難,這實際上也是對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種無聲的譴責。 下片着重通過人物細節的描寫:「東望眼」、「有淚無言」來表現被擄女子的深沉悲憤,極富感染力。 黃孝邁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黃孝邁」字德文,號雪舟。 生平不詳。 有《雪舟長短句》。 ●湘春夜月 黃孝邁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 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 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 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雲。 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 這次第,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黃孝邁詞作鑒賞 黃孝邁的詞流傳很少,但他的詞的確寫得「風度婉秀,真佳詞也。 」(萬樹《詞律》) 《湘春夜月》這個詞調,是黃孝邁的自度曲。 其內容與調名切合,描繪湘水之濱的春夜月色,抒發「楚鄉旅宿」時的傷春恨別的情緒。 上片着重寫傷春,先從枝頭的鳥聲寫起,點出「近清明」的節令。 「翠禽」,猶言翠鳥,泛指羽毛美麗的小鳥,「消魂」,是情為之動、神為之傷的意思,給鳥聲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 下文「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二句,是對「消魂」所作的說明。 「清歌」與「黃昏」所含的情緒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悅,後者使人憂傷,相反相成,其結果是益增憂傷之感,故此二句表現為極其沉痛的感嘆口吻。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採用了擬人手法,將具有感知的品格賦予了柳花,想對它低聲傾訴自己的心事,轉而又:「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 可見作者憂思之深重。 「傷春」二字,點出了作品主旨之所在。 再下面,是作者自己感嘆當時旅行在湘水之濱,獨自投宿在旅舍時的孤寂心情。 明明要寫冷落,卻偏用「溫存」的字眼,再用「誰與」來作反詰,這種寫法突現了一種熾烈追求的意願。 寫到此處,已近過片,須得由傷春向恨別過渡,故而「柔情別緒」四字的安排也就是相當巧妙而頗具匠心的了。 這首詞的下片更為精采。 前幾句,作者緊緊抓住「湘春夜月」的景色特點,將深沉的離愁別恨熔鑄進去,造成了動人的藝術效果:「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 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雲。 」這個境界是由眾多形象構築起來的一個整體,七寶樓台固不應拆碎,然而,倘求觀察得細緻,卻無妨從局部着眼。 第3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