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她內心深處的離愁還未顯露,給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嬌慵。 慵者,懶也。 爐中香消煙冷,無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錦被亂陳,無心摺疊,二慵也;髻鬟蓬鬆,無心梳理,三慵也;寶鏡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猶然未覺光陰催人,五慵也。 慵而一「任」,則其慵態已達極點。 詞人為何大寫「慵」字,目的仍寫愁。 這個「慵」字是「詞眼」,使讀者從人物的慵態中感到她內心深處有個愁。 「生怕離懷別苦」,開始切題,可是緊接着,作者又一筆宕開,「多少事,欲說還休」,萬種愁情,一腔哀怨,本待丈夫面前盡情傾吐,可是話到嘴邊,又吞嚥下去。 詞情又多了一層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層。 因為許多令人不快的事兒,告訴丈夫只有給他帶來煩惱。 因此她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願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謂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難怪她會「慵怠無力」而復「容顏消瘦」了。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她先從人生的廣義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萬裡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 從「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躍。 詞人一下子從別前跳到別後,略去話別的纏綿和餞行的傷感,筆法極為精煉。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多麼深情的語言!《陽關》,即《陽關曲》。 離歌唱了千千遍,終是難留,惜別之情,躍然紙上。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把雙方別後相思的感情作了極其精確的概括。 武陵人,用劉晨、阮肇典故,借指心愛之人。 秦樓,一稱鳳樓、鳳台。 相傳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築鳳台以居,一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 李清照化此典,既寫她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也寫趙明誠對其妝樓的凝望,豐富而又深刻。 同時後一個典故,還暗合調名,照應題意。 下片後半段用頂真格,使各句之間銜接緊湊,而語言節奏也相應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隨之增強,使詞中所寫的「離懷別苦」達到了高潮。 「惟有樓前流水」句中的「樓前」,是銜接上句的「秦樓」,「凝眸處」是緊接上句的「凝眸」。 把它們連起來吟誦,便有一種自然的旋律推動吟誦的速度,而哀音促節便不知不覺中搏動人們的心弦。 古代寫倚樓懷人的不乏佳作,卻沒有如李清照寫得這樣痴情的。 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迷濛的霧靄之中,她一個人被留「秦樓」,獃獃地倚樓凝望。 她那盼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理解。 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鍾情凝望的眼神。 流水無知無情,怎會記住她終日凝眸的情態,這真是痴人痴語啊。 詞筆至此,主題似已完成了,而結尾三句又使情思蕩漾無邊,留有不鋸味。 凝眸處,怎麼會又添一段新愁呢?自從得知趙明誠出遊的消息,她就產生了「新愁」,此為一段;明誠走後,洞房空設,佳人獨坐,此又是「新愁」一段。 從今而後,山高路遠,枉自凝眸,其愁將與日俱增,愈發無從排遣了。 這首詞雖用了兩個典故,但總體上未脫清照「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的格調。 層層深入地渲染了離愁別念,以「慵」點染,「瘦」形容,「念」深化,「痴」烘托,逐步寫出不斷加深的離愁別苦,感人至深。 ●浣溪沙 李清照 髻子傷春懶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 淡雲來往月疏疏。 玉鴨熏爐閒瑞腦,朱櫻鬥帳掩流蘇。 通犀還解闢寒無? 李清照詞作鑒賞 此詞以清麗的風格,寓傷春之情於景物描寫之中,格高韻勝,富有詩的意境。 可以「唐風」、「庚調」論之。 詞的起句,開門見山,點明傷春的題旨。 《詩經適為容?「同這裡的」髻子傷春懶更梳“說的是一個意思。 其時詞人蓋結錞未久,丈夫趙明誠負笈出遊,丟下她空房獨,寂寞無聊,以至連頭髮也懶得梳理。 此詞自第二句起至結句止,基本上遵循了寫景宜顯、寫情宜隱這一創作原則。 「晚風庭院落梅初」,是從近處落筆,點時間,寫環境,寓感情。 「落梅初」,既梅花開始飄落。 深沉庭院,晚風料峭,梅殘花落,境極淒涼,一種傷春情緒,已環境的渲染中流露出來。 「淡雲」一句被譽為清麗之句「。 (見陳廷焯《雲韶集》)詞筆引向遠方,寫詞人仰視天空,只見月亮從雲縫中時出時沒,灑下稀疏的月色。 」來往「二字,狀雲氣之飄浮,極為真切。 」疏疏“二字為疊字,富於音韻之美,用以表現雲縫中忽隱忽顯的月光,也恰到好處。 過片對仗工整,寫室內之景。 詞人也許庭院中立了多時,愁緒無法排遣,只得回到室內,而眼中所見,仍是淒清之境。 「玉鴨熏爐閒瑞腦”,瑞腦香寶鴨熏爐內燃盡而消歇了,故曰「閒」。 詞人《醉花陰》中也寫過「瑞腦消金獸。 」這個「閒」字比“消」 字用得好,因為它表現了室內的閒靜氣氛。 此字看似尋常,卻是從追琢中得來。 詞人冷漠的心情,本是隱藏景物中,然而通過「閒」字這個小小窗口,便悄悄透露出來。 「朱櫻鬥帳」,是指綉有櫻桃花或櫻桃果串的方頂小帳。 紅櫻鬥帳為流蘇所掩,其境亦十分靜謐。 第3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