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樑。 「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 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運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不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淨自然,渾化無跡。 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 着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詞人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 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傑出的文學家她肯定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裡風鵬正舉」,從對話中宕開,然仍不離主綫。 因為詞中的貫串動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連想到《莊子。 逍遙游》的「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說「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 大鵬正高舉的時刻,詞人忽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氣勢磅礴,一往無前,具大手筆也!「蓬舟」,謂輕如蓬草的小舟,極言所乘之舟的輕快。 「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於無人能到。 詞人翻舊典出新意敢借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詞中罕見。 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於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為詞人的歸宿。 前後呼應,結構縝密。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自然會氣度恢宏、格調雄奇。 充分顯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覊的一面。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 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 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 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 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 然後一個「捲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 然而,問捲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絶妙工巧,不着痕跡。 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詞作鑒賞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 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 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 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纔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緻之高,不想回舟。 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 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慾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 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着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 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南歌子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 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藉葉稀。 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詳,但從抒發國破家亡之恨來看,似為流落江南後所作。 第2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2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