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太官上乘輿食如故。 食監奏未釋服,未可禦故食,復召太官趣具,無關食監。 太官不敢具,即使從官出買鷄豚,詔殿門內,以為常。 獨夜設九賓溫室,延見姊夫昌邑關內侯。 祖宗廟祠未舉,為璽書使使者持節,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園廟,稱嗣子皇帝。 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征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文學光祿大夫夏侯勝等及侍中傅嘉數進諫以過失,使人簿責勝,縛嘉系獄。 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 臣敞等數進諫,不變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 臣敞等謹與博士臣霸、臣雋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倉議,皆曰:「高皇帝建功業為漢太祖,孝文皇帝慈仁節儉為太宗,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闢不軌。 《詩》雲『籍曰未知,亦既抱子。 』五闢之屬,莫大不孝。 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鄭,』繇不孝出之,絶之於天下也。 宗廟重於君,陛下未見命高廟,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萬姓,當廢。 」臣請有司御史大夫臣誼、宗正臣德、太常臣昌與太祝以一太牢具,告祠高廟。 臣敞等昧死以聞。 (《漢書·霍光傳》:光與群臣連名奏王,尚書令讀奏,太后詔曰「可」。 ) ○奏立皇曾孫 《禮》曰「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太宗無嗣,擇支子孫賢者為嗣。 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武帝時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躬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廟,子萬姓。 臣昧死以聞。 (《漢書·霍光傳》:光復與丞相敞等上書,皇太后詔曰「可」。 ) ☆楊惲 惲字子幼,敞第二子,初為郎,補常侍騎,擢左曹。 地節中封平通侯,遷中郎將。 神爵初拜光祿勛。 五鳳二年,與太仆戴長樂相失,免為庶人,後歲餘要斬。 ○報孫會宗書 惲材朽行穢,文質無所底,幸賴先人餘業得備宿衛,遭遇時變以獲爵位,終非其任,卒與禍會。 足下哀其愚,蒙賜書教督以所不及,慇勤甚厚。 然竊恨足下不深惟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 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過,默而息乎,恐違孔氏「各言爾志」之義,故敢略陳其愚,唯君子察焉! 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位在列卿,爵為通侯,總領從官,與聞政事,曾不能以此時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與群僚同心併力,陪輔朝廷之遺忘,已負竊位素餐之責久矣。 懷祿貪勢,不能自退,遭遇變故,橫被口語,身幽北闕,妻子滿獄。 當此之時,自以滅夷不足以塞責,豈意得全首領,復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 君子游道,樂以忘憂;小人全軀,說以忘罪。 竊自思念,過已大矣,行已虧矣,長為農夫以沒世矣。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意當復用此為譏議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 臣之得罪,已三年矣。 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羊い羔,鬥酒自勞。 家本秦也,能為秦聲。 婦,趙女也,雅善鼓瑟。 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 種一頃豆,落而為萁。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袖低,頓足起舞,誠淫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 惲幸有餘祿,方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污辱之處,惲親行之。 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慄。 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董生不雲乎?「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 」故「道不同,不相為謀。 」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責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遺風,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 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方當盛漢之隆,願勉旃,毋多談。 (《漢書·楊敞傳》、《文選》) ○閒居 養羊酤酪,以供伏臘之費。 (《禦覽》三十一) ☆眭弘 弘字孟,魯國蕃人,以字行,為議郎,至符節令。 元鳳三年坐妖言伏誅。 ○上書預推昌邑王宣帝事 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 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 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順天命。 (《漢書·眭弘傳》:昌邑有枯社木復生,上林苑中有斷柳自立生,有蟲食樹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 孟推《春秋》之意,即說曰云云。 使友人內官長賜上此書。 ) ☆路溫舒 溫舒字長君,鉅鹿東裡人。 初為獄小吏,轉獄吏。 始元中,郡署決曹吏,舉孝廉,除山邑丞,坐法免。 復為郡吏。 元鳳中,廷尉解光請署奏曹掾,守廷尉史。 宣帝即位,遷廣陽私府長,內史舉文學高第,遷右扶風丞,後為臨淮太守,卒於官。 ○上書言宜尚德緩刑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而文公用伯。 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 由是觀之,禍亂之作,將以開聖人也。 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天下歸仁焉。 第1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漢文》
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