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本無物也,無物者理之不物於物,為至善之體,而統于吾心者也。 雖不物於物,而不能不顯於物,耳得之而成聲,目寓之而成色,莫非物也,則莫非心也。 耳能辨天下之聲,而不可欺以濁,吾因而致焉,並不可欺以一切清濁,所以致吾心之聰也。 目能辨天下之色,而不可欺以緇素,吾因而致焉,並不可欺以一切緇素,所以致吾心之明也。 致吾心之聰明者,致吾之良知也。 (《格致》) 良知之於物,如鑑之於妍媸,衡之於高下,而規矩之於方圓也。 鑑不離物而定妍媸,衡不離物而取高下,規矩不離物而辨是非,一也。 故曰致知在格物。 然而致吾心之聰,非無不聞之謂也,聞吾至善而已矣。 致吾心之明,非無不見之謂也,見吾至善而已矣。 聞吾至善,返於無聞矣,見吾至善,返於無見矣,知無知矣。 《中庸》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其要歸於慎獨,此格物真下手處。 故格物即格其反身之物,不離修者是;而致知即致其所性之知,不離止者是。 孔門之學,無往而不以格致為第一義,博文約禮,其定本也。 又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心非內也,耳目非外也,物非粗也,無物之物非精也。 即心即物,非心非物,此謂一以貫之。 自格致之旨晦,而聖學淪于多岐。 滯耳目而言知者, 物者也;離耳目而言知者,遺物者也。 物者弊之於一草一木,亦用工夫;而遺物求心,又逃之無善無惡,均失也。 (《格致》) 君子之學,先天下而本之國,先國而本之家與身,亦屬之己矣。 又自身而本之心,本之意,本之知,本至此,無可推求,無可揣控,而其為己也,隱且微矣。 隱微之地,是名曰獨。 其為何物乎?本無一物之中而物物具焉,此至善之所統命也。 致知在格物,格此而已。 獨者物之本,而慎獨者,格物之始事也。 君子之為學也,非能藏身而不動,杜口而不言,絶天下之耳目而不與交也。 終日言,而其所以言者,人不得而聞也,自聞而已矣。 終日動,而其所以動者,人不得而見也,自見而已矣。 自聞自見者,自知者也。 吾求之自焉,使此心常止而定、靜、安、慮、得,慎之至也。 慎獨也者,人以為誠意之功,而不知即格致之功也。 《大學》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慎獨而已矣。 自虞廷執中以來,無非此意,故伊、洛以一為入道之門。 朱子析之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故于《大學》分格致誠正為兩事。 至解慎獨,又以為動而省察邊事,先此更有一段靜存工夫,則愈析而愈支矣。 陽明子反之,曰:「慎獨即是致良知。 」即知即行,即動即靜,庶幾心學獨窺一源。 總之,獨無動靜也,其有時而動靜焉,動亦慎,靜亦慎也,而靜為主。 使非靜時做得主張,則動而馳矣,如輓逝波,其可及乎?動而常知,常止焉,則常靜矣。 周子曰「主靜立人極」是也。 (《慎獨》) 天圓地方,規矩之至也。 人心一天地也,其體動而圓,故資始不窮,有天道焉。 其用靜而方,故賦形有定,有地道焉。 君子之學,圓效天,方法地也。 其獨知之地,不可得而睹聞矣,效天者也。 由不睹而之於無所不睹,由不聞而之於無所不聞,地之善承天也。 《易》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規矩之至也。 (《絜矩》) 人心終日如馬足車輪,奔馳無止,果係何物受累?苟能去所累心者,而於止也幾矣!知此之謂知止,止此之謂至善。 問《大學》要義。 曰:「言本體喫緊得個善字,言工夫喫緊得箇止字,言本體工夫一齊俱到處,喫緊得箇知字,言本體工夫一齊歸管處,喫緊得箇身字。 」(以上《首章》) 致知者,致吾知止之知也,收攝到極處,即是推致到極處,逮止於至善,則知至矣。 (《至善。 ) 格物不妨訓窮理,只是反躬窮理,則知本之意自在其中。 只是一箇良知,正須從意根查考,心源體認,身上檢點,家庭印證,國與天下推廣,這便是格物工夫,便是致知工夫。 朱子云:「格物須提起第一義,便是極至道理。 」如在朝,便須進君子退小人,決無小人可用之理,這便是第一義。 若見不破,便謂小人可用。 子謂「進君子退小人,根吾好惡來。 」其能好能惡是第一義,好人惡人是第二義,知進退人,又是第三四義了。 知此方是知本。 (《知本》) 矩是至善之式,所以安頓此心恰好處,夫子之「不踰矩」是也。 (《釋矩》) 《大學》之道,誠意而已矣。 誠意之功,慎獨而已矣。 意也者,至善歸宿之地,其為物不二,故曰獨。 其為物不二,而生物不測,所謂物有本末也。 格物致知,總為誠意而設,亦總為慎獨而設也。 非誠意之先,又有所謂致知之功也。 故誠意者《大學》之專義也,前此不必在格物,後此不必在正心也。 亦《大學》之了義也,後此無正心之功,並無修治平之功也。 後之解誠意者,吾惑焉。 曰「意者心之所發」,則誰為所存乎?曰「有善有惡者,意之動」,則誰為好之惡之者乎? 幾者動之微,則前此更有靜者,几乎?曰:「非然也。 動之微,則動而無動矣。 動而無動,所以靜而無靜也。 此心體主宰之妙也。 故名之曰『意』。 」 第4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