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談學者,但知良知本來具足,本來圓通,窺見影響,便以為把柄在手,而不復知有戒慎恐懼之功。 以嗜欲為天機,以情識為智慧,自以為寂然不動,而妄動愈多,自以為廓然無我,而有我愈固,名檢蕩然,陽明之良知,果若是乎?一念之動,其正與否,人不及知而己獨知之,即此是獨,即此是良知,於此格之,即是慎獨,即是致良知。 物與知無二體,格與致無二功也。 但於意念之間,時時省克,自然欲淨理還。 來教以則訓格,謂物物皆有定則,一循其則而不違,是為格物也。 知體無窮,物則有定,若然,是將以知不足恃,而取則於物矣;是將舍吾心之天則,又索之於外矣;是將歧知與物而二之矣。 請就兄之言而反覆之,知體無窮,物之體亦無窮,何也?凡物之理,千變萬化,不可為典要,若雲有定,不為子莫之執中乎?物則有定,知之則亦有定,何也?帝降之衷,天然自有,不爽毫髮,若曰無窮,則將舍規而為圓,舍矩而為方乎?(《與許敬菴》) 兄嘗問:「相天下當用何術?」對曰:「無私。 」兄曰:「無私不足以盡相之道,必加意於知人。 知人有法,必令人舉一人,嚴連坐之法,而後舉必得人,人無遺舉,天下可理矣。 」弟曰:「固也。 獨不曰取人以身乎?自古才相、智相,代不乏人,往往徇私而敗,故無私而後能知人。 闢之鑑常空,衡常平,妍媸輕重,自不患其或爽。 且人舉一人之法,自昔亦常行之,而卒不能得人,何也?其人君子也,則所舉必多君子,雖舉百十人,亦何不可!其人小人也,則所舉必多小人,雖舉一人,亦安可聽耶?」兄又嘗問「聖學之要」。 對曰:「在心。 」兄曰:「心不足以盡天下之理,必存心以察天下之理,而後可以入聖。 」弟曰:“萬物皆備於我,非心外有理也。 孔、孟之學,但曰正心,曰存心,心正則理無不正,心存則理無不存,千古聖賢何曾於心外加得一毫。 (《答呂心吾》) 立人達人,畢竟是仁發用處。 仁自有體,就如喜怒哀樂是心之發用處,心自有體也。 《答孟我疆》。 近時之弊,徒言良知而不言致,徒言悟而不言修。 仆獨持議,不但曰良知,而必曰致良知;不但曰理以頓悟,而必曰事以漸修,蓋謂救時之意。 (《答周海門》) 心外無道,言心而曰易偏、易恣者,即非心也。 道外無心,言道而不本於心者,即非道也。 夫惟析心與道而為二,是故舍我喜怒哀樂本然之情性,而求之於難窮之物理,舍我事親敬長本然之知能,而索之於無常之事變,考之愈勤,講之愈徹,而以之應感、酬酢,漠然愈不相關,此則學術之過也。 (《與毛文學》) 秋遊記 竊疑世儒口口說悟,乃其作用處,殊是未悟者。 悟與修分兩途,終未能解。 龍溪曰:「狂者志大而行不掩,乃是直心而動,無所掩飾,無所窩藏,時時有過可改,此是入聖真路頭。 世人總說修持,終有掩飾窩藏意思在,此去聖學路徑,何啻千里?”定宇曰:“所貴乎不掩藏者,為其覺而能改也,非謂其冥然不顧,而執之以為是也。 」 予謂定宇曰:「昨所言天地都不做,得無駭人之聽耶?”定宇笑曰:「畢竟天地也多動了一下。 」予曰:「子真出世之學,非予所及也。 然嘗謂此體真無而實有,天不得不生,地不得不成,譬如木之有根,而發為枝葉花實,自不容已。 天地亦何心哉?佛氏以大地山河為幻妄,此自迷者言之耳。 苟自悟者觀之,一切幻相皆是真如,而況於天地乎?」定宇曰:“學在識真,不假斷妄,子言得之矣。 」 志學錄 當思父母生我之始,光光淨淨,只有此性命,一切身外物,真如水上漚。 奈何拋我之本來,而汲汲營營於身外暫生暫滅之浮漚乎! 吾邑蕭靜菴曰:「目力有餘,則當 讀《六經》,以窺聖賢之心事;足力有餘,則當縱游五嶽,以觀天地之形骸。 若夫蒔一花卉,畜一奇玩,雖力有餘,弗為也。 」 有壁立萬仞之節概,乃可以語光風霽月之襟懷。 善樹木者芟其枝葉,則其本盛矣。 善為學者斂其英華,則其神凝矣。 眼前一草一木,皆欣欣向榮,一禽一鳥,皆嚶嚶自得,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以禍福得喪付之天,以贊毀予奪付之人,以修身立德責之己,豈不至易至簡乎! 顏子當仰鑽瞻忽時,只是於本體上想像追尋,終不可得。 後來得夫子之教,卻於博文約禮用工夫。 工夫既到,而後本體卓爾,如有可見,始悟向者想像追尋之為非也。 日之長短有時矣,然意有所營,若促之而短;事無所繫,若引之而長,心之無時如此。 身之所處有方矣,然神之所主,忽而九天,忽而萬裡,心之無方如此。 教諭胡今山先生瀚 胡瀚字川甫,號今山,餘姚人。 支湖鐸從子也。 自幼承家學,動必以禮。 年十八,從陽明先生游,論及致良知之學,反覆終日,則躍然起曰:「先生之教,劈破愚蒙矣。 」陽明授以《傳習錄》、《博約說》,日歸而思之,蓋有省。 支湖召而語之曰:「孺子知學乎?學在心,心以不欺為主。 」瀚唯唯。 於是日從事於求心,悟「心無內外,無動靜,無寂感,皆心也,即性也。 其有內外動靜,寂感之不一也,皆心之不存焉故也」。 作《心箴圖》以自課。 就質於陽明,陽明面進之。 先生益自信,危言篤行,繩簡甚密。 第9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