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澤語錄》范元長曰:「此只是道體無窮。 」先生曰:「道體有多少般?在人如何見?須是涵泳方有自得。 」陳齊之有詩云:「閒花亂蕊競紅青,誰信風光不暫停。 向此果能知逝者,便須觸處盡相應。 」蓋所謂道體,即是仁也。 仁只是一團生生之意,而其要本於慎獨,慎獨而還其無聲無臭之天,則萬物一體而純亦不已矣。 至此則潔淨精微而粘帶不生,杳無朕作而宛然可見。 聖人非見水,乃自見其心也。 天下無性外之物,而觸處相應,雖遇盤石亦不捨畫夜矣,豈必川哉?性者,天地萬物之一原,即理是也。 初本無名,皆人自呼之。 以其自然,故曰天;脈絡分明,故曰理;人所稟受,故曰性。 生天生地,為人為物,皆此而已。 至虛至靈,無聲無臭,非惟無惡,即善字亦不容言。 然其無善無惡處,正其至善之所在也,即所謂未發之中也。 窮推本始,雖在天亦有未發之中,即未賦物時是也。 既賦即有不齊,乃陰陽奇偶,自然之象。 天地無心,而成化雜然並賦,豈有美惡之分?要之美惡之名,亦起於人心違順愛憎之間雲爾。 故性之在人,不能無美惡,然人生而靜以上,所謂天之性者,理之本然,不以美惡而增損,雖甚惡之人,亦未嘗不自知之也。 人能全其無善無惡、人生而靜之本體,斯真性矣,斯至善矣。 朱子析理氣為二物,以性之不善歸咎於氣質,而不知氣質之不美,性實為之。 全體皆是性,無性則並無氣質矣,況美惡乎?性之體,虛而已,而萬有出焉。 聖人未嘗有仁義禮智信之說也,至孟子始言四端,宋儒又以之分屬五行,(漢已分屬,不始於宋。 )未免牽合附會。 且天亦非有四時,乃陰陽細分耳。 陰陽亦非二物,乃一氣屈伸耳。 故先天惟一氣,氣惟一理,理惟一性,性惟一虛。 所謂道者,非有物也,只是一個乾淨得緊。 門人卻疑聖人有隱,無非推測、馳求,正坐不乾淨之病。 聖人曰:「吾無隱乎爾!」吾無所往而不顯示於汝者,止是一個孔丘而已,此軀之外,更何有哉! 性學之所以流於支離者,因泥於心性情才名色多而致然也。 不知總是一性,初非二物,如惻隱字乃所性發而不忍之名,從微至着,充之則為仁,非是仁在中而緒見外也。 余倣此。 仁義禮智,即是知覺運動之妙處。 朱子言「渾然之中,萬理畢具」。 要在學者善觀,如以為真有萬理,則誤矣。 胡太常秀夫,因閲《大成樂》,始悟金聲玉振,非如註之所云也。 蓋樂按一聲八音並作,齊起齊止,不容斷續。 然必始編鐘而末編磬,合八音而成一聲,故金石二音,相去但有毫釐之間。 既要翕如,又要純如,又要皦如、繹如,又必自金以漸而至石,所以為難。 條理雲者,既循序,又和美,且分明也。 蓋樂作一聲,必主一字,如「大哉宣聖」之類,「大」字要如此條理,「哉」字亦要如此條理,字字相連如貫珠,不許生澀而間斷,謂之繹如。 若先擊鏄鐘,後擊特磬,何難之有!況鏄鐘、特磬,古無是器,而樂之起止,乃是柷敔也。 主事陸原靜先生澄 陸澄字原靜,又字清伯,湖之歸安人。 正德丁丑進士。 授刑部主事,議大禮不合,罷歸。 後悔前議之非,上言「臣以經術淺短,雷同妄和,質之臣師王守仁,始有定論。 臣不敢自昧本心,謹發露前愆,以聽天誅」。 詔複原官。 《明倫大典》成,上見先生前疏,惡其反覆,遂斥不用。 先生以多病,從事於養生,文成語之以養德。 養身只是一事,果能戒慎恐懼,則神住、氣住、精住,而長生久視之說,亦在其中矣。 有議文成之學者,先生條為六辨,欲上奏,文成聞而止之。 《傳習錄》自曰仁發端,其次即為先生所記。 朋友見之,因此多有省悟,蓋數條皆切問,非先生莫肯如此吐露,就吐露亦莫能如此曲折詳盡也。 故陽明謂:「曰仁歿,吾道益孤,致望原靜者不淺。 」執父喪,哀毀失明。 徐學謨以先生復官一疏,不勝希用之念,曲逢時好,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也。 大抵世儒之論過,以天下為重,而不返其本心之所安。 永嘉或問,天下外物也,父子天倫也,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知有父而不知有天下也。 聖人復起,不易斯言。 陽明所謂心即理也,正在此等處見之。 世儒以理在天地萬物,故牽輓前代以求準則,所以懸絶耳。 先生初錮於世論,已而理明障落,其視前議猶糞土也。 陽明知永嘉之為小人,不當言責,故不涉論為高。 先生已經論列,知非改過,使人皆仰,豈不知嫌疑之當避哉?亦自信其心而已。 學謨準之以鄙情,不知天下有不顧毀譽者,咥然笑其旁也。 尚書顧箬溪先生應祥 顧應祥字惟賢,號箬溪,湖之長興人。 弘治乙丑進士。 授饒州府推官。 桃源洞寇亂,掠樂平令以去,先生單身叩賊壘,出令,賊亦解去。 入為錦衣衛經歷,出僉廣東嶺東道事,討平汀、漳寇、海寇、郴、桂寇,半歲間三捷。 宸濠亂定,移江西副使,分巡南昌,撫循瘡痍,招集流亡,皆善後事宜。 歷苑馬寺卿。 奔母喪,不候代,家居者十五年。 再起原任。 時方議征元江,先生以那鑑孤豚,困獸不可急。 會遷南兵部侍郎以去。 後至者出師,布政徐波石死焉。 嘉靖庚戌,陞刑部尚書。 先生以例繁,引之者得意為出入,命郎官吳維岳、陸穩定為永例,在曹中獎拔于鱗、元美,由是知名天下。 分宜在政府,同年生不敢鴈行。 先生以耆舊自處,分宜不悅,以原官出南京。 癸丑致仕,又十二年卒,年八十三。 第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