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山陰范瓘,字廷潤,號慄齋,初師王司輿、許半圭,其後卒業於陽明。 博考群經,恍然有悟,以為「孔、孟的傳,惟周、程得之、朱、陸而下,皆弗及也」。 家貧不以關懷,曰:「天下有至寶,得而玩之,可以忘貧。 」作古詩二十章,歷敘道統及太極之說,其奧義未易測也。 餘姚管州,字子行,號石屏。 官兵部司務。 每當入直,諷詠抑揚,司馬怪之。 邊警至,司馬章皇,石屏曰:「古人度德量力,公自料才力有限,何不引退以空賢路。 」司馬謾為好語謝之。 以京察歸大洲,有宿四祖山詩:「四子堂堂特地來」,謂蔡白石、沈古林、龍溪、石屏也。 范引年號半野,講學於青田,從游者頗眾。 夏淳字惟初,號復吾,以鄉舉卒官。 思明府同知魏莊渠,主天根天機之說,復吾曰:「指其靜為天根,動為天機,則可;若以靜養天根,動察天機,是歧。 動靜而二之,非所以語性也。 」柴鳳字後愚,主教天真書院,衢、嚴之士多從之。 孫應奎字文卿,號蒙泉,歷官右副都御史,以《傳習錄》為規範,董天真之役。 聞人銓字邦正,號北江,與緒山定《文錄》,刻之行世。 即以寒宗而論,黃驥字德良,尤西川紀其言陽明事。 黃文煥號吳南,開州學正,陽明使其子受業。 有《東閣私抄》記其所聞。 黃嘉愛字懋仁,號鶴溪,正德戊辰進士,官至欽州守。 黃元釜號丁山,黃夔字子韶,號後川,皆篤實光明,墨守師說。 以此推之,當時好修一世湮沒者,可勝道哉! 郎中徐橫山先生愛 徐愛字曰仁,號橫山,餘姚之馬堰人。 正德三年進士。 出知祁州,陞南京兵部員外郎,轉南京工部郎中。 十一年歸而省親,明年五月十七日卒,年三十一。 《緒山傳》云:「兵部」及「告病歸」,皆非。 先生為海日公之婿,於陽明,內兄弟也。 陽明出獄而歸,先生即北面稱弟子,及門莫有先之者。 鄧元錫《皇明書》云:「自龍場歸受學。 」非。 其後與陽明同官南中,朝夕不離。 學者在疑信之間,先生為之騎郵以通彼我,於是門人益親。 ”陽明曰:「曰仁,吾之顏淵也。 」先生嘗游衡山,夢老僧撫其背而歎曰:「子與顏子同德,亦與顏子同壽。 」覺而異之。 陽明在贛州聞訃,哭之慟。 先生雖死,陽明每在講席,未嘗不念之。 酬答之頃,機緣未契,則曰:「是意也,吾嘗與曰仁言之,年來未易及也。 」一日講畢,環柱而走,歎曰:「安得起曰仁於泉下,而聞斯言乎!」乃率諸弟子之其墓所,酹酒而告之。 先生始聞陽明之教,與先儒相出入,駭愕不定,無入頭處。 聞之既熟,反身實踐,始信為孔門嫡傳,舍是皆旁蹊小徑,斷港絶河矣。 陽明自龍場以後,其教再變。 南中之時,大率以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故以默坐澄心為學的。 江右以後,則專提「致良知」三字。 先生記《傳習》,初卷皆是南中所聞,其於「致良知」之說,固未之知也。 然《錄》中有云:「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為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 此便是良知。 使此心之良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 」則三字之提,不始於江右明矣。 但江右以後,以此為宗旨耳。 是故陽明之學,先生為得其真。 聶雙江云:「今之為良知之學者,於《傳習錄》前編所記真切處,具略之。 乃駕空立籠罩語,似切近而實渺茫,終日逐外而自以為得手也。 」蓋未嘗不太息於先生雲。 文集 吾師之教,謂人之心有體有用,猶之水木有根源有枝葉流派,學則如培浚溉疏,故木水在培溉其根,浚疏其源,根盛源深,則枝流自然茂且長。 故學莫要於收放心,涵養省察克治是也,即培浚其根源也。 讀書玩理皆所以溉疏之也。 故心德者,人之根源也,而不可少緩;文章名業者,人之枝葉也,而非所汲汲。 學者先須辨此,即是辨義理之分。 既能知所抉擇,則在立志堅定以趨之而已。 (《答邵思抑》) 學者大患在於好名,今之稱好名者,類舉富貴誇耀以為言,抑末矣。 凡其意有為而為,雖其跡在孝弟忠信禮義,猶其好名也,猶其私也。 古之學者,其立心之始,即務去此,而以全吾性命之理為心。 當其無事,以勿忘勿助而養吾公平正大大之體,勿先事落此蹊徑,故謂之存養;及其感應而察識其有無,故謂之省察;察知其有此而務決去之,勿苦其難,故謂之克治;專事乎此,而不以怠心間之,故謂之不息;去之盡而純,故謂之天德;推之純而達,故謂之王道。 (《送甘欽采》) 夫人之所以不宜於物者,私害之也。 是故吾之私得以加諸彼,則忮心生焉。 忮心,好勝之類也,凡天下計較、忌妒、驕淫、狠傲、攘奪、暴亂之惡皆從之矣。 吾之私得以藉諸彼,則求心生焉。 求心,好屈之類也,凡天下阿比、諂佞、柔懦、燕溺、污辱、咒詛之惡皆從之矣。 二私交於中,則我所以為感應之地者,非公平正大之體矣。 以此之機而應物之感,其有能宜乎否也?(《宜齋序》) 古人謂:「未知學,須求有個用力處,既用力,須求有個得力處。 」今以康齋之勇,慇勤辛苦不替七十年,然未見其大成,則疑其於得力處有未至。 白沙之風,使人有「吾與點也」之意,然末流涉曠達,則疑其於用力處有缺。 夫有體斯有用,有終必有始,將以康齋之踐履為體為始耶?將以白沙之造詣為用為終耶?是體用終始歧為二也。 第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