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 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 故血盟乃傳,傳非其人,戒在天罰。 先師不敢以輕行授人,須人求之至勤者,猶當揀選至精者乃教之,況乎不好不求,求之不篤者,安可衒其沽以告之哉?其受命不應仙者,雖日見仙人成群在世,猶必謂彼自異種人,天下別有此物,或呼為鬼魅之變化,或雲偶值於自然,豈有肯謂修為之所得哉?苟心所不信,雖令赤松王喬言提其耳,亦當同以為妖訛。 然時頗有識信者,復患於不能勤求明師。 夫曉至要得真道者,誠自甚稀,非倉卒可值也。 然知之者,但當少耳,亦未嘗絶於世也。 由求之者不廣不篤,有仙命者,要自當與之相值也。 然求而不得者有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世閒自有奸偽圖錢之子,而竊道士之號者,不可勝數也。 然此等復不謂挺無所知也,皆復粗開頭角,或妄沽名,加之以伏邪飾偽,而好事之徒,不識其真偽者,徒多之進問,自取誑惑,而拘制之,不令得行,廣尋奇士異人,而告之曰,道盡於此矣。 以誤於有志者之不少,可嘆可恚也。 或聞有曉消五雲、飛八石、轉九丹、冶黃白、水瓊瑤、化朱碧、凝霜雪於神爐、采靈芝於嵩岳者,則多而毀之曰,此法獨有赤松王喬知之,今世之人而云知之者,皆虛妄耳。 則淺見之家,不覺此言有詐偽而作,便息遠求之意。 悲夫,可為慨嘆者也!凌晷飆飛,暫少忽老,迅速之甚,諭之無物,百年之壽,三萬餘日耳。 幼弱則未有所知,衰邁則歡樂並廢,童蒙昏耄,除數十年,而險隘憂病,相尋代有,居世之年,略消其半,計定得百年者,喜笑平和,則不過五六十年,咄嗟滅盡,哀憂昏耄,六七千日耳,顧眄已盡矣,況於全百年者,萬未有一乎?諦而念之,亦無以笑彼夏蟲朝菌也。 蓋不知道者之所至悲矣。 裡語有之:人在世閒,日失一日,如牽牛羊以詣屠所,每進一步,而去死轉近。 此譬雖醜,而實理也。 達人所以不愁死者,非不欲求,亦固不知所以免死之術,而空自焦愁,無益於事。 故雲樂天知命,故不憂耳,非不欲久生也。 姬公請代武王,仲尼曳杖悲懷,是知聖人亦不樂速死矣。 俗人見莊周有大夢之喻,因復競共張齊死生之論。 蓋詭道強達,陽作違抑之言,皆仲尼所為破律應煞者也。 今察諸有此談者,被疾病則遽針灸,冒危險則甚畏死。 然末俗通弊,不崇真信,背典誥而治子書,若不吐反理之巧辨者,則謂之樸野,非老莊之學。 故無骨殖而取偶俗之徒,遂流漂於不然之說,而不能自返也。 老子以長生久視為業,而莊周貴於搖尾涂中,不為被網之龜,被綉之牛,餓而求粟於河侯,以此知其不能齊死生也。 晚學不能考校虛實,偏據一句,不亦謬乎?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長夜罔極,始為螻蟻之糧,終與塵壤合體,令人怛然心熱,不覺咄嗟。 若心有求生之志,何可不棄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業哉?其不信則已矣。 其信之者,復患於俗情之不蕩盡,而不能專以養生為意,而營世務之餘暇而為之,所以或有為之者,恆病晚而多不成也。 凡人之所汲汲者,勢利嗜欲也。 苟我身之不全,雖高官重權,金玉成山,妍艷萬計,非我有也。 是以上士先營長生之事,長生定可以任意。 若未昇玄去世,可且地仙人閒。 若彭祖老子,止人中數百歲,不失人理之懽,然後徐徐登遐,亦盛事也。 然決須好師,師不足奉,亦無由成也。 昔漢太后從夏侯勝受尚書,賜勝黃金百斤,他物不可勝數。 及勝死,又賜勝家錢二百萬,為勝素服一百日。 成帝在東宮時,從張禹受論語。 及即尊位,賜禹爵關內侯,食邑千戶,拜光祿大夫,賜黃金百斤。 又遷丞相,進爵安昌侯。 年老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百斤,錢數萬。 及禹疾,天子自臨省之,親拜禹床下。 章帝在東宮時,從桓榮以受孝經。 及帝即位,以榮為太常上卿。 天子幸榮第,令榮東面坐,設几杖。 會百官及榮門生生徒數百人,帝親自持業講說。 賜榮爵關內侯,食邑五千戶。 及榮病,天子幸其家,入巷下車,抱卷而趨,如弟子之禮。 及榮薨,天子為榮素服。 凡此諸君,非能攻城野戰,折衝拓境,懸旌效節,祈連方,轉元功,騁鋭絶域也。 徒以一經之業,宣傳章句,而見尊重,巍巍如此,此但能說死人之餘言耳。 帝王之貴,猶自卑降以敬事之。 世閒或有欲試修長生之道者,而不肯謙下於堪師者,直爾蹴迮,從求至要,寧可得乎?夫學者之恭遜驅走,何益於師之分寸乎?然不爾,則是彼心不盡;彼心不盡,則令人告之不力;告之不力,則秘訣何可悉得邪?不得已當以浮淺示之,豈足以成不死之功哉?亦有人皮膚好喜,而通道之誠,不根心神,有所索欲,陽為曲恭,累日之閒,怠慢已出。 若值明智之師,且欲詳觀來者變態,試以淹久,故不告之,以測其志。 則若此之人,情偽行露,亦終不得而教之,教之亦不得盡言吐實,言不了則為之無益也。 陳安世者,年十三歲,蓋灌叔本之客子耳,先得仙道。 叔本年七十皓首,朝夕拜安世曰,道尊德貴,先得道者則為師矣,吾不敢倦執弟子之禮也。 由是安世告之要方,遂復仙去矣。 夫人生先受精神於天地,後稟氣血於父母,然不得明師,告之以度世之道,則無由免死,鑿石有餘焰,年命已凋頽矣。 由此論之,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可不求之乎?」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抱朴子》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