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偷鑽進了范家的院子。 他發現有一口鐘。 想把它背走吧,鐘太大,背不動,想把它砸碎當廢銅賣吧,又怕發出響聲,驚動主人。 這個「聰明的」小偷轉念一想:所以會聽到鐘聲,不就是因為有耳朵嗎?把耳朵堵住,鐘聲不就聽不見了嗎?於是他找了兩個爛棉花團兒,把自己的耳朵堵得死死的,然後,就放心大膽地砸起鐘來。 但是,他的耳朵堵住了,並不等於別人的耳朵都堵住了,更不等於鐘聲就消失了。 沒砸幾下,小偷就被抓住了。 【提示】 鐘聲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 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 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 恐人間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 —— 《呂氏春秋》 【註釋】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 亡,逃亡。 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③負——用背馱東西。 ④椎 chuí— — 槌子。 ⑤況 huàng然——形容鐘聲。 ⑥遽 jǜ——急速。 葉公好龍 從前有位葉公,特別喜歡龍。 他屋內的粱、柱、門、窗,都請巧匠雕刻上龍紋,雪白的牆上也請工匠畫了一條條巨龍,甚至他家穿的衣服、蓋的被子、掛的蚊帳上也都綉上了活靈活現的金龍。 方圓幾百里都知道葉公好龍。 天上的真龍聽說以後,很受感動,親自下來探望葉公。 巨龍把身子盤在葉公家客堂的柱子上,尾巴拖在方磚地上,頭從窗戶裡伸進了葉公的書房。 葉公一見真龍,登時嚇得面色蒼白,轉身逃跑了。 【提示】 識別一個人,不是看他的宣言,而要看他的行動。 葉公平時總說他愛龍,甚至作出很多愛龍的表現,但是,一旦真龍出現,他那怕龍的本質便立即暴露無遺了。 【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①,鈎以寫龍②,鑿以寫龍③,屋室雕文以寫龍④。 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⑤,施尾于堂⑥。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⑦,失其魂魄,五色無主⑧。 是葉公非好龍也⑨,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⑩。 —— 《新序》 【註釋】 ①子高——葉公的別名。 好 hào——喜歡,愛好。 ②鈞——鈎形的刀具。 ③鑿——鑿木用的工具。 ④雕文——雕刻的花紋、圖案。 ⑤窺 kuī——探視。 牖yǒu——窗戶。 ⑥施 yì— — 延伸。 ⑦還 xuán走——掉頭逃跑。 還,掉轉。 ⑧五色無主——臉色一忽兒白,一忽兒黃。 五色,這裡指臉色。 ⑨是——這。 這裡指上述情況。 ⑩夫 fú— — 那。 疑人偷斧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 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個孩子。 他看那個孩子走路的姿勢,象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觀察那個孩了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聽那個孩子說話的語氣,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樣子。 總之,在他的眼睛裡,那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象是偷斧子的。 過了幾天,他在刨土坑的時候,找到了那把斧子。 原來是他自己遺忘在土坑裡了。 從此以後,他再看鄰居家那個孩子,一舉一動絲毫也不象偷過斧子的樣子了。 【提示】 鄰居家孩子的言語舉止並沒有變化,但在丟斧人眼裡卻前後判若兩人。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成見是人們形成正確認識的大敵。 準確的判斷來源於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 【原文】 人有亡鐵者①,意其鄰之子②。 視其行步竊鐵也,顏色竊鐵也,言語竊鐵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鐵也。 俄而③,鈇其谷而得其鐵④。 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鐵者。 —— 《呂氏春秋》 【註釋】 ①鐵 fū——斧頭。 ②意其鄰之子——懷疑是他鄰居的孩子 偷的。 意,懷疑。 ③俄而——不久。 ④鈇 hú— — 掘。 谷——兩山之間的水道,這裡指水溝。 與狐謀皮 從前,周國有個人特別喜愛名貴的毛貨和精美的食品。 為了做一陣價值千金的皮袍,他去跟狐狸商量:「你們中間誰長得最大,誰的毛最長最軟,就讓我把皮剝下來做皮袍吧。 」狐狸聽了他的要求,一溜煙地都逃進了深山。 為了辦一桌豐盛的祭品,他去跟山羊商量:「你們中間誰長得最肥,肉質最細嫩,就讓我宰了做一桌祭品吧。 」山羊聽了他的要求,一窩蜂似地都躲進了密林。 就這樣,這個周國人五年沒能辦成一桌祭品,十年沒能製成一件皮袍。 【提示】 要剝狐狸的皮,要吃山羊的肉,卻去跟狐狸、山羊商量,希望徵得它們的同意。 這種做法既可笑又愚蠢。 當所辦的事情涉及對方的根本利害的時候,對方是絶對不會同意的。 比如,希望反動階級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希望帝國主義會自己改變本性,這都是「與狐謀皮」,是不可能實現的。 「與狐謀皮」這句成語後來寫成「與虎謀皮」。 【原文】 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①,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②。 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③,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 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④。 何者?周人之謀失之矣! —— 《苻子》 【註釋】 第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寓言故事》
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