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秦兼天下,席狙詐之俗,肆暴虐之威,遂乃蕩滅先生之典法,焚燒詩書。 于時不特經之用不興,並其文字而殄滅之矣。 漢興,購求遺經,於是群經始稍稍復出。 或得之屋壁,或得之淹中,或得之宿儒之口授,而固已殘闕失次,斷爛不全。 賴其時一二老師大儒,辛勤補綴,修明而葺治之。 於是易有四家,書與詩三家,禮春秋兩家,號為十四博士。 則章句所由興,家法所由異。 漢儒之功,萬世不可沒矣。 自是而至東京、魏晉以逮于南北朝,累代諸儒,遞相衍說,辨益以詳,義益以明。 而其為說亦益以多矣。 及至唐人,乃為之定本定注,作為釋文。 舉八代數百年之紛紜,一朝而大定焉。 天下學者,耳目心志,斬然一新。 兼綜條貫,垂範百代,庶乎天下為公,而可謂之大同也。 然其于周公孔子之用,猶未有以明之也。 及至宋代,程朱諸子出,始因其文字以求聖人之心,而有以得于其精微之際。 語之無疵,行之無弊。 然後周公孔子之真體大用,如撥雲霧而睹日月。 由今而論漢儒宋儒之功,併為先聖所攸賴。 有精粗而無軒輊。 蓋時代使然也。 道隱于小成,辨生於末學,惑中于狂疾,誕起於妄庸。 自南宋慶元以來,朱子既沒之後,微言未絶,復有鉅子數輩,蜂起於世,奮其私智,尚其邊見,逞其駁雜,新慧小辨,各私意見,務反朱子。 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于非。 其于道,概乎未嘗有聞焉者也。 逮于近世,為漢學者,其蔽益甚,其識益陋。 其所挾惟取漢儒破碎穿鑿謬說,揚其波而汨其流,抵掌攘袂,明目張膽,惟以詆宋儒,攻朱子為急務。 要之,不知學之有統,道之有歸,聊相與逞志快意以鶩名而已。 吾嘗譬之:經者,良苗也。 漢儒者,農夫之勤畲者也。 耕而耘之,以植其禾稼。 宋儒者,獲而舂之,蒸而食之,以資其性命,養其軀體,益其精神也。 非漢儒耕之,則宋儒不得食。 宋儒不舂而食,則禾稼蔽畝,棄於無用,而群生無以資其性命。 今之為漢學者,則取其遺秉滯穗,而復殖之,因以笑舂食者之非,日夜不息,曰:吾將以助農夫之耕耘也。 卒其所殖不能用以置五升之飯。 先生不得飽,弟子長饑。 以此教人,導之為愚。 以此自力,固不獲益。 畢世治經,無一言幾于道,無一念及于用。 以為經之事盡于此耳矣,經之意盡于此耳矣。 其生也勤,其死也虛,其求在外,使人狂,使人昏。 蕩天下之心,而不得其所本。 雖取大名如周公、孔子,何離于周公、孔子。 其去經也遠矣。 嘗觀莊周之陳道術,若世無孔子,天下將安所止。 觀漢唐儒者之治經,若無程朱,天下亦安所止。 或曰:天下之治方術多矣,百家往而不反,小大精粗,六通四解,一曲之士,各有所明。 雖不能無失。 然大而典章制度,小而訓詁名物,往往亦有補前儒所未及者。 何子罪之深也!曰:昔者周嘗封建諸侯矣。 諸侯而下為卿大夫,卿大夫而下為士,土之下為庶人。 周固天下之共主也。 及至末孫王赧,不幸貧弱,負責無以歸之,逃之洛陽南宮訁移台。 當是時,庶士人有十金之產者,因自豪,遂欲以問周京之鼎。 十金之產,非不有挾也,其罪在於問鼎。 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紕,古今之大。 賴程朱出而明之。 乃復以其諛聞駁辨,出死力以詆而毀訾之。 是何異匹夫負十金之產,而欲問周鼎者也。 是惡知此天下諸侯所莫敢犯也哉!故余既明漢儒之有功若彼,而復辨諸妄者之失若此。 後有作者,亦足以明余非樂為是訁堯々也。 其亦有所不得已焉者也! ☆龍啟瑞○致曾滌生侍郎書 月初六日,專人還,接奉手書,知前件遠蒙關注。 某此事實出於萬不獲已,寸心可以對天地,質鬼神。 若世之所謂謹默畏慎者,難免不以為非,要亦不足聽熒也。 數十年來,士大夫以含容為忠厚,以寬大為美名。 如有持正不為苟同者,即以刻薄之名加之。 立見其僨事,而不肯得罪于同官;即使其殃民,而不肯曲從夫清議。 夫不忍于一人而忍于百姓,不忍于同僚而忍于吾君,其為害詎有極耶!天下事,所以流失敗壞而莫可輓回者,孰非若輩有以釀成之也。 某平生實不肯以苛論繩人。 即今日作鄉紳,亦不肯不為地方官設想。 如使我當之,而力不足舉其事者,斷不肯責望當局。 今日吾鄉之事,實為此一二人所敗。 如使盡其心力,及為早之,雖庸才亦必有以自見。 受人之牛羊,而不為之求牧與芻,且驅而致之虎狼而莫之省憂,徒束手號于眾曰吾無才,則當受牛羊之時,何不皇然自謝其不敏也?且今日之事,又不止於無才而已。 而又幸其主人之多難也,而忍從而欺之。 顛倒是非有無,直以為旁若無人者。 彼其心之無君,亦已甚矣。 某雖不才,蓋亦廁身士林,略知大義。 目擊其欺君害民之事,實覺於心不甘。 如律以居是邦不非其大夫之義,則為春秋時分土分民者言之。 不才以王人而與公事,烏可以此為例!又有謂所言雖是,但惜其晚,而於無益。 某則謂不至今日言之,亦不見效。 如謂晚而無濟,則他日言之,更屬無益。 不如早一日言之,更有一日之效。 生平賦性愚戇,惟正直二字,自謂可以矢諸神明。 嘗謂好惡如有悖于大公者,則生不可立於大清之朝,死不可以入先人之廟。 執事所謂邦之司直者,庶其聞而諒我乎? 北事承于續函示悉,感荷。 以後如有所聞,更望寄示。 天下大局,固已不堪設想。 吾輩為一日臣子,便當盡一日職分。 主德仁明,民心未去,撥亂反正,安知不在今日。 旌麾駐臨匪遙,鄰封受庇,瞻望風采,企羡無窮。 第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