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源論馭夷,其曰:以夷攻夷,以夷款夷。 無論語言文字之不通,往來聘問之不習,忽欲以疏親,萬不可行。 且是欲以戰國視諸夷,而不知其情事大不侔也。 魏氏所見夷書新聞紙不少,不宜為此說。 蓋其生平學術,喜自居于縱橫家者流,故有此蔽。 愚則以為不能自強,徒逞譎詭,適足取敗而已。 獨師夷長技以制夷一語,為得之。 夫九州之大,億萬眾之心思材力,殫精竭慮于一器,而謂竟無能之者,吾誰欺!惟是輸亻垂之巧至難也,非上知不能為也;圩鏝之役至賤也,雖中材不屑為也。 願為者不能為,能為者不屑為。 必不合之勢矣。 此所以讓諸夷以獨能也。 道在重其事,導其選,特設一科,以待能者。 宜于通商各口,撥款設船炮局,聘夷人數名,招內地善運思者,從受其法以授眾匠。 工成與夷制無辨者賞給舉人,一體會試。 出夷制之上者,賞給進士,一體殿試。 廩其匠倍蓰,勿令他適。 夫國家重科目,中於人心久矣。 聰明智巧之士,窮老盡氣,銷磨于時文試帖楷書無用之事,又優劣得失無定數,而莫肯徙業者,以上之重之也。 今令分其半以從事于製器尚象之途,優則得,劣則失,劃然一定,而仍可以得時文試帖楷書之賞,夫誰不樂聞!且其人有過人之稟,何不可以餘力治文學,講吏治。 較之捐輸所得,不猶愈乎?即較之時之試帖楷書所得,不猶愈乎?即如另議改定科舉,而是科卻可並行不悖。 中華之聰明智巧,必在諸夷之上。 往時特不之用耳。 上好下甚,風行響應,當有殊尤異敏,出新意于西洋之外者。 始則師而法之,繼則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 自強之道,實在乎是。 昔吳受乘車戰陣之法于晉,而爭長於晉。 趙武靈為胡服,而勝胡。 近事俄夷有比達王者,微服傭于英局,三年盡得其巧,國遂勃興。 安南暹羅等國,近來皆能仿造西洋船炮。 前年西夷突入日本國都,求通市。 許之。 未幾日本亦駕火輪船十數,遍歷西洋,報聘各國,多所要約。 諸國知其意,亦許之。 日本蕞爾國耳,尚知發憤為雄。 獨我大國,將納污含垢以終古哉!孟子曰: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又以敵國外患,同於法家拂士。 尹鐸曰:委土可以為師保。 今者諸夷互市,聚于中土,適有此和好無事之間隙,殆天與我以自強之時也。 不于此急起乘之,只迓天休命,後悔晚矣。 或曰:管仲攘夷狄,夫子仁之。 邾用夷禮《春秋》貶之。 今之所議,毋乃非聖人之道耶?是不然。 夫所謂攘者,必實有以攘之,非虛驕之氣也。 居今日而言攘夷,試問其何以攘之?所謂不用者,亦實見其不足用,非迂闊之論也。 夫世變代擅,質趨文,拙趨巧,其勢然也。 時憲之歷,鐘錶槍炮之器,皆西法也。 居今日而據六秣以頒朔,修刻漏以稽時,挾弩矢以臨戎,曰吾不:用夷禮也,可乎?且用其器,非用其禮也。 用之,乃所以攘之也。 以經費言之,軍械之價,常十倍。 然利鈍所分,勝敗系之。 固當別論。 輪船亦然。 然彼船一年而一運,此船一年而一二十運。 移往時鹽船糧船費用,改造輪船,即百船已不止千船之用。 無事可以運鹽轉粟,有事可以調兵赴援。 呼應奔走,無不捷。 豈特十倍之利哉!或曰:購船僱人何如?曰:不可。 能造,能修,能用,則我之利器也。 不能造不能修,不能用,則仍人之利器也。 利器在人手,以之轉漕,而一日可令我饑餓。 以之運鹽,一日可令我食淡。 以之涉江海,一日可令我覆溺。 倉卒有隙,幡然倒戈。 舟中敵國,遂為實事。 而購值不資,歲修不資,賞犒不資,使令之不便,駕馭之不易,其小焉者也。 是尚不如借兵僱船之為愈也。 借兵僱船,皆暫也,非常也。 目前固無隙,故可暫也。 日後豈能必無隙,故不可常也。 終以自造,自修,自用之為無弊也。 夫而後內可以蕩乎區宇,夫而後外可以雄長瀛寰,夫而後可以複本有之強,夫而後可以雪從前之恥,夫而後完然為廣運萬里,地球中第一大國。 而正本清源之治,久安長治之規,可從容議也。 夫窮兵黷武,非聖人之道,原不必尤而效之。 但使我有隱然之威,戰可必克也,不戰亦可屈人也。 而我中華始可自立於天下。 不然者,有可自強之道,暴棄之而不知惜;有可雪恥之道,隱忍之而不知所為計,亦不獨俄英法米之為患也!我中華且將為天下萬國所魚肉。 何以堪之!此賈生之所為痛哭流涕者也。 ○善馭夷議 今國家以夷務為第一要政,而剿賊次之。 何也?賊可滅,夷不可滅也。 一夷滅,百夷不具滅也。 一夷滅,代以一夷,仍不滅也。 一夷為一夷所滅,而一夷彌強,不如不滅也。 盛衰倚伏之說,可就一夷言,不可就百夷言。 此夷衰,彼夷盛,夷務仍自若。 然則,馭夷之道,可不講乎?馭夷之道不講,宜戰反和,宜和反戰,而夷務壞。 忽和忽戰,而夷務壞。 戰不一于戰,和不一于和,而夷務更壞。 今既議和,宜一于和,坦然以至誠待之,猜嫌疑忌之跡,一切無所用。 耳屬於垣,鐘聞于外,無益事機,適啟瑕釁。 子貢曰: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 有報人之意,而使人知之,殆也。 事未發而先聞,危也。 三者舉事之大患。 見《史記·孔子弟子傳》、《戰國策·燕策》蘇代語,略同。 蓋本子貢。 以今日行之,直所謂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者也。 第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61頁